盡管話題度依然爆表,但進入到2025年之后,新能源汽車似乎開始“漲不動”了。
中汽協數據,今年1-4月全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千萬輛,但新能源車的占比已經回落到42.7%,似乎又一次成了“少數派”。雖然3月和4月增長趨勢明顯,包括4月的滲透率一舉躍升至52%。
但相比之前幾年的“狂飆”,新能源車明顯陷入了增長瓶頸,畢竟去年4月份就開始突破50%了,大家都以為會繼續一騎絕塵。如今還能“回頭”,說明后繼無力。
油電之爭是否進入拐點?新能源車增長放緩的原因是什么?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油車“殊死一搏”,消費者“醒了”?
一直以來,大多數消費者喜歡將“油電之爭”解讀為能源形式的斗爭,還因此催生了“油車黨”和“電車黨”,雙方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所謂“油電之爭”的背后還有一條隱藏的主線,那就是“國產替代”。
2019年,合資車的銷量占比是61.1%,而到了2024年,短短五年的時間,這個數據已經跌到了?34.8%???此剖呛腺Y車轉型慢,被比亞迪、奇瑞這些后來者打了個措手不及。實則是國產車的口碑開始得到認可后,合資車的優勢被蠶食殆盡。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2019年,主流的合資緊湊型SUV價格在20萬元左右,而國產最火的哈弗H6(參數丨圖片)和長安CS75則在13萬元左右,這是品牌認可度之間的天然鴻溝。
然后新能源汽車出現了,消費者發現同樣是10多萬,國產車可以買到可油可電的混動車,也能買到科技感爆表的電車,合資車開始迅速被消費者拋棄,甚至開始被歸為智商稅。
從2023年開始,合資車或者說油車開始反擊。探岳、CR-V降到了15萬左右,思域、速騰降到了10萬級別。像鋒蘭達這樣的跨界車,空間足夠家用,又有小車的省油和出色操控,混動版本價格下探到11萬級別后,消費者終于開始“醒悟”了。
電車雖好,卻也未必是唯一的選項。如果每年行駛里程只在1萬公里左右,電車未必能省多少錢,保險費用還更高。至于那些炫酷的功能,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也未必是剛需。
油車的優勢是什么?技術成熟又省心,它們的服役里程是久經考驗的,開到10年甚至15年,完全不是問題。而電車就未必了,光是一個電池衰減,就讓很多消費者揪心。
這就是油車,或者說合資車“反擊”的秘訣,價格“到底”后,突然開始“香”起來了。當然了,這種調整的代價是極大的,以帕薩特為例,在歐洲的起售價是44,995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5萬元),在美國的起售價是3129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2.5萬元),而國內已經到了15萬元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油車可以說是微利甚至負利,恐怕很難支撐后續的正常迭代。如今的殊死一搏,更像是在維護最后的尊嚴。
(2)電車的信任危機,過度宣傳
在油車殊死一搏的情況下,電車也遭遇了自己的瓶頸,那就是信任危機。而這場危機,是之前的過度宣傳種下的。
今年4月份,工信部給所有車企劃了一條紅線,在宣傳中禁止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詞匯。官方說法是去掉“智能”光環,讓技術回歸本質。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車企的過度宣傳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車企會宣傳自己的車開始實現高速、城區NOA,完全不用介入,徹底解放駕駛。卻不會告知消費者,暴雨天不能用、施工路段得退出,并且需要隨時觀察路況,手也不要長時間離開方向盤。
不是技術不好,是宣傳太過了。以至于很多開不好車的人變得“自信滿滿”,反正輔助駕駛“會開”“會停”。而如今,隨著這些“新時代消費者”上路,很多人對電車的觀感已經降到了最低。
再就是安全問題,對于電車來說,堅固的車身架構、扎實的電池技術、豐富的主動安全配置,本身應該是重中之重。如何實現“安全平權”,讓10萬級的車也能為消費者保駕護航,本該是各大車企的必修課。但在宣傳層面,往往上不了“頭條”,被很多新勢力給忽略了。
這也是電車急需“補課”的地方,如何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將成為電車是否能打動油車黨的關鍵。
(3)用腳投票才是真,其他都是虛
2024年,國內插混車型的銷量增速為80%,其中增程式車型的增速更是達到了103%。增程式這個曾經被認為“落后”的技術方案,迅速成為國內市場的絕對主流。
其實這也說明一點,油電之爭也好,國產、合資之爭也罷,最終影響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還是好不好用。
或許車圈老人還記得,當年六缸發動機被四缸發動機替代時,一堆人喊口號絕對不買四缸,因為平順性、駕駛體驗跟六缸完全沒得比。自動擋取代手動擋時,也是很多人堅決反對。
更不用說1.5T這樣的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配合雙離合出現時,簡直捅了馬蜂窩,當時無數的專家證明渦輪增壓不靠譜,雙離合更是有“先天缺陷”。
如今也就將將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任何一款手動擋的六缸自吸車型。明明有著更好的動力和更低的油耗,憑什么不能勝出?
如今的油電之爭也是一樣,如果油車能夠一直維持低價,并且產品力還能不斷攀升。至少在省心省事的家用車這一領域,油車一定還有存在的空間。反觀電車,如果能很好地解決電池問題,服役十多年電池不衰減,并且安全性得到保障,徹底替代油車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了,這些爭議匯聚到一點,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那就是固態電池。補能像加油一樣快,能量密度還能翻一番,并且安全性更好。只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項技術成熟似乎依舊遙遠。
(4)功夫拍案
所謂的油車黨或者電車黨,本身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許有小部分人有“情懷”,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依然是好用省錢壓倒一切。如今50:50的局面其實是最好的,雙方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證明自己是更好的能源方案。如果真的完全沒得打,那一定會有一方“完全躺平”。
不論是油車更好,還是電車更棒。最終勝出的車,一定是更切合消費者需求的。既然是這樣,還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