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咳沒咳?嗓子疼不疼?有沒有點乏力?”老王一邊泡腳一邊問老李。
“沒啊,就是這兩天老感覺腦袋像被人拍了一板磚,不發燒,也不打噴嚏?!崩侠钹洁熘?。
別小看這“不發燒”,這可不是“好事兒”——新冠病毒又悄悄摸回來了,只是這次它換了馬甲,不吭聲,不顯眼,卻照樣能把人折騰得夠嗆。
據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的哨點監測數據,近一個月來,新冠陽性率又“抬頭”了。尤其是在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從之前的7.5%飆升到16.2%。
你要問它是不是卷土重來,那真不是“可能”,而是“正在”。
“不發燒不等于沒感染”,病毒悄悄換了打法
咱們以往都覺得,感染新冠得發高燒、渾身疼,像被卡車撞過一樣。但這波流行的NB.1系列亞型毒株,有點“狡猾”。它的致病力沒變強,但傳染性更強了,還會“躲貓貓”——讓你不發燒,卻照樣中招。
這就像是小偷不敲門直接翻窗進來,屋主還以為風吹的。
最近新冠感染的五個常見癥狀,你得記住,躲得過發燒,躲不過這些“敲門磚”:
嗓子發緊、輕微咽痛:不是刀割似的疼,而是像早起嘴巴干,喝水也不解渴那種不舒服。
干咳幾聲不當回事兒:尤其是晚上躺下的時候,咳得多了,別以為是空調吹的。
肌肉發酸、乏力想睡覺:不是你加班累的,是病毒在偷你電。
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開會時老看錯PPT,寫字時老寫錯字,可能不是你老了,是病毒在腦袋里“打廣告”。
鼻塞、嗅覺減退:雖然這次不像早期那樣直接“失靈”,但有點“不靈光”的跡象,值得注意。
“陽了”一回,抗體能頂幾年?別太樂觀
很多人會說:“我去年冬天才陽過,我這鐵打的抗體還能頂著呢!”可真相是——抗體這東西,走得比工資還快。
根據《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4年的一篇研究,自然感染后產生的抗體,6-12個月內就可能大幅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的人,抗體效力更是“半年熱度”。病毒一變身,老抗體認不出新病毒,防不住。
這就像你拿著去年的門禁卡,想進今年換了系統的寫字樓——門都進不去。
年輕人扛三天,老人家七天還沒緩過勁
你要是20多歲、小火爐體質,那可能三天就能扛過去,一場“輕感冒”而已。但對60歲以上、慢性病纏身的長者來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北京佑安醫院的感染科專家李侗曾就指出,老年人這波感染后恢復期普遍在5-7天以上,而且有發展成重癥的風險。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高血壓、晚期腫瘤史的人,病毒可不心慈手軟。
我一個鄰居老太太,平時就有心臟病,這次沒發燒,只是“犯困”,結果三天后就住進了醫院——病毒“打的是擦邊球”,但傷的是要害。
你以為戴口罩過時?病毒笑你太天真
“現在誰還戴口罩???”這是不少人內心的OS。但你不知道的是,多次感染過的人,反而更應該防著點。
病毒學家常榮山說得直白:新冠的致病力對15歲以下不強,但對高血糖、高血脂、50歲以上人群,那是比流感還狠上兩分。感染后48小時內用上抗病毒藥物(如奈瑪特韋/利托那韋),能大大降低發熱、喉嚨痛,甚至“長新冠”的風險。
所以說,口罩不是時代的遺物,而是防線的底褲。尤其在人多密集的地鐵、商超、醫院里,戴上它,不寒磣,反而更體面。
南方更熱,病毒更歡,別把天氣當護身符
“馬上夏天了,病毒還能活蹦亂跳?”這是很多人犯的迷糊。病毒不是雪人,熱了就化。尤其是南方又潮又熱,反而成了病毒的溫床。
從中國疾控數據顯示,這輪感染里,南方省份的陽性率普遍高于北方。這跟氣候濕潤、空氣流通差、密閉空間多有關系。
你可以說病毒是個“南方胃”,一到濕熱環境,就來勁。
你累不是因為加班,可能是“后遺癥”作祟
如果你前陣子陽過,現在還老感覺頭腦發懵、渾身無力、記憶力下滑,那可能不是你老了,而是“長新冠”在敲門。
根據《柳葉刀》2023年的一項研究,約有10%-30%的感染者,會在感染后3個月內出現不同程度的長期癥狀,包括腦霧、心悸、失眠、情緒問題等。
尤其是那些反復感染的人,每次病毒都像是在身體里“種草”,時間久了,小癥狀就開花結果了。
吃點啥能抵抗病毒?別迷信靈丹妙藥
你要是指望哪種神藥能一口吞下去,病毒就不敢靠近,那只能說你是《山海經》看多了。
但咱不能迷信,也不能不信。日常飲食里確實有些東西能幫忙“墊底”。比如: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像柑橘、西紅柿、青椒,能增強白細胞的活性;富含鋅的南瓜籽、牛肉、蘑菇,能幫細胞修復。特別是中醫里說的“扶正祛邪”,意思就是你身體底子好,邪氣想進來也要掂量掂量。
但你要是天天奶茶、燒烤、熬夜三件套,那再多的靈芝、人參也救不了你。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病毒和咱們的關系,已經從“突如其來的戀人”變成了“賴著不走的室友”。你不能指望它徹底消失,但你可以學會和它和平共處。
別再想著“陽過一次就萬事大吉”。病毒最怕的,不是你發燒,而是你掉以輕心。
下一次嗓子不舒服、腦袋昏沉的時候,別只當是“上火”或者“累的”。它可能不是你身體的小情緒,而是病毒在“敲門”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 [1]李侗曾.新冠病毒不同變異株流行趨勢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4,45(5):512-518. [2]常榮山.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交叉流行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4,58(9):987-993. [3]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長期癥狀管理指南[R].世界衛生組織官網,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