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鄂爾多斯5月19日電 題:從“和事佬”到“播種人”——30余載扎根鄉土的法情故事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的鄉間地頭,總能看到一位皮膚黝黑、腳步匆匆的中年人。村民們看見他,遠遠地就會熱情招呼:“崔所來了!”這位被稱為“崔所”的人就是薛家灣司法所所長崔永寬。
1992年,崔永寬走下三尺講臺,換上了司法藍。30多年來,他走街串巷摸民情,用一顆熱乎心走家入戶化解糾紛。
圖為崔永寬。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把“理不清”調成“心貼心”
在農村,鄰里糾紛司空見慣,處理起來卻并不簡單。2023年6月,薛家灣鎮某村村民周某和吳某因一塊土地的權屬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隨著周邊經濟開發,土地價值提升,雙方更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剛轉行做司法工作時,崔永寬也面臨法律知識不足的難題。但他通過訂閱法律報刊、系統學習法律法規,逐漸成長為調解“行家”。這次面對棘手的土地糾紛,他立即趕到現場,先穩住雙方情緒,避免沖突升級。
為了查明真相,崔永寬開啟了“偵探”模式。他仔細研究周某提供的舊承包合同,發現合同字跡模糊、邊界描述籠統;走訪村里老人,雖然得到一些線索,但說法不一。他沒有放棄,一頭扎進堆積如山的土地分配資料中,終于找到了關鍵證據——當年土地調整的詳細記錄。
再次調解時,崔永寬把證據和法律條文擺在兩人面前,耐心解釋。他還從鄰里情分出發勸說道:“都是多年鄰居,為這點事傷了和氣不值得,以后抬頭不見低頭見,還得互相照應。”最終,雙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30多年來,崔永寬始終堅守調解一線。他給自己立下規矩:“事情再小不推辭,工作再忙不耽誤,時間再緊不拖延”。靠著這份堅持,他和同事們建立起高效的聯調機制,讓許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圖為工作中的崔永寬(右)。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讓“迷路人”走上“新生路”
“社區矯正不是盯著人,是要拉著人往前看。”在崔永寬看來,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關系著特殊群體能否順利回歸社會。“對這些人,要給予關心和幫助。”
2025年2月,薛家灣司法所接收了一名刑滿釋放的“三無”人員呂某。長期服刑讓呂某與社會脫節,身無分文、居無定所,對未來充滿迷茫。崔永寬得知后,立刻為呂某申請臨時救助,解決眼前困難;又聯系民政部門和村委會,幫忙申請保障性住房。
崔永寬深知,有份穩定工作才是回歸社會的關鍵。他四處打聽,根據呂某的身體條件和技能,幫呂某找工作,推薦呂某參加培訓和招聘會。最終,呂某找到了一份安保工作。在日常相處中,崔永寬還經常和呂某談心,進行心理疏導。
如今,呂某重拾生活信心。“我犯了錯,你們還這么幫我,我一定好好生活。”
圖為崔永寬和薛家灣司法所獲得的榮譽。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將小崗位干成大舞臺
在薛家灣鎮,崔永寬的身份有點“雜”——他既是調解室里的“和事佬”,也是普法課堂上的“崔老師”,還是群眾心里的“法律顧問”。村民們說,崔所的調解有“三心”:接待時笑臉相迎的“熱心”,調查時刨根問底的“細心”,勸和時將心比心的“耐心”。
如今,58歲的崔永寬依然保持著每天提前到崗的習慣,辦公桌上的臺歷畫滿了各種標記:哪天該去回訪矯正對象,哪個村要開普法講座,哪家的糾紛該“回頭看”……
扎根基層這么多年,經崔永寬調解的糾紛超過1000件,全部得到妥善處理,他的榮譽證書裝滿了兩個柜子:“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銀牌人民調解員”“優秀司法所長”……但他最看重的,是村民們送的那面錦旗。
“人民調解員應該站在公心的角度,依法兼顧雙方利益,通過熱心、耐心、誠心的調解,使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崔永寬說。
30多年來,崔永寬把青春和汗水都獻給了這片土地,他用公平正義架起了司法行政工作與老百姓之間的橋梁。(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