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哈巴格希街道達爾罕社區華城小區,一棟居民樓前的綠化帶里,新補種的樹苗錯落有致,枝葉在微風中舒展。不久之前,這里還因為樹苗補種問題引發居民擔憂,如今,這一矛盾已悄然化解。矛盾化解的背后,是達爾罕社區“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的功勞。
鄉賢貼心解難題
小樹苗里見溫情
今年4月,華城小區啟動綠化帶補種補栽工作時,居民發現新購樹苗過高,擔心補種后會影響樓層采光。“議論”傳到“鄉賢”解紛團團長田貴樹耳中,這位曾擔任烏蘭什里村五隊隊長,現任達爾罕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的區人大代表立即行動,組織居民實地查看,并協調相關部門調整方案。
“小樹種中間,大樹挪外圍,既美觀又不擋光。”經反復溝通,矛盾迎刃而解,“議論”銷聲匿跡。田貴樹說:“群眾信任我們這些‘老面孔’,我們就得把事情順利解決了。”
從“樹苗之憂”到“和諧共治”,這樣的場景在達爾罕社區并不罕見。
達爾罕社區黨委一直在探索服務群眾的好路徑。近期,達爾罕社區在大力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學習借鑒“三分吸附法”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組建了“鄉賢”解紛團、“鄉賢”富民團、“鄉賢”暖陽團、“鄉賢”自強團、“鄉賢”媽媽幫5支服務隊伍,將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辦成“暖心實事”。
專業熟人促和諧
基層治理有妙招
“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整合了原村支書、村(隊)長等有影響力的轉移農牧民和“三官兩師”(法官、警官、檢察官、律師、社會工作師)“兩代表一委員”等多元力量,形成了“熟人社會+專業思維”的特色模式。
“過去社區調解矛盾主要靠社區干部,干部講政策講道理,群眾可能覺得‘不貼心’。現在的‘鄉賢’服務聯盟用群眾做群眾工作,‘鄉賢’們用接地氣的方式方法說理,用專業知識定紛爭,群眾更信服。”達爾罕社區黨委書記白宇介紹道,工作室的創立初衷是讓問題“在家門口解決”。
翻開“鄉賢”服務聯盟的工作清單,可見精準化與分眾化:解紛團專攻糾紛調解,富民團為轉移農牧民鏈接就業崗位,暖陽團每月給孤寡老人過生日,自強團為殘疾人提供心理疏導、就業幫扶等幫助,媽媽幫則關愛著少年兒童。居民郝大姐感慨:“家里困難有人幫助,孩子放學有人輔導,連找工作都有專人指導!”
制度溫度齊護航
激活服務內生動力
為確保服務長效化,“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制定了科學的工作機制:每月定期召開“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成員會議總結工作;建立居民服務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居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成員參加業務培訓;將服務時長納入志愿服務積分體系,可通過“博愛超市”兌換志愿積分,對在服務中表現突出的“鄉賢”成員,給予表彰和獎勵;服務成果定期公示接受監督。
法律工作者參與調解物業糾紛時,既講情義又守底線;富民團為轉移農牧民進行培訓時,既教技術更提振信心;暖陽團每周探訪獨居老人,既暖人心又保安全。白宇書記介紹道,“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不像以前坐等群眾上門反映問題,而是主動摸排、精準服務,讓“服務跟著需求跑”。
記者了解到,“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的規劃明確,短期建立“鄉賢智庫”匯聚能人,中期開展培訓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長遠打造可復制推廣的“楓橋經驗”草原版。白宇書記信心滿滿。如今,越來越多的“能人”申請加入“鄉賢”聯盟,更多的居民正在從“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社區矛盾發生率顯著降低。正如“鄉賢”服務聯盟工作室的標語:能人鄉賢搭把手,暖城鄰里更和睦。
(文:宗佳寧 圖: 宗佳寧 哈巴格希街道達爾罕社區)
編輯:李仙渝
校對:金華豐
審核:李臻昊 王芳
終審:紀杰峰
聲明:康巴什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康巴什發布》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