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回老家,碰上個白事,是個老人去世了。村里熱熱鬧鬧地搭棚子、請鼓樂隊、抬棺、招待四方親戚。
但我發現一個特別扎心的現象:來吊唁的,大多數是60后、70后,甚至一些身體不太好的老親戚,拄著拐也得來。
而年輕人,例如80后就稀稀拉拉了,90后、00后基本沒人影。
最近幾年,斷親這事,好像在年輕人中非常常見——紅白事似乎成了老人專場,年輕人要么在外地走不開,要么跟那邊親戚不熟;
反正一句“我不去”就把所有傳統交情掐斷了。
誰還在維護親戚這層關系?
記得80、90后小時候,大年初一吃完餃子,然后就開始一路串門拜年了。從爺爺的堂哥,到爸爸的表弟,從城里拜到鄉下,從上午拜到天黑。
我們的父輩那一代人挺看重親戚的,誰家娶媳婦、誰家生孩子,隨禮是必須的,就算關系再遠,只要沾點邊,他們都會得去。
但我們這一代呢?老實說,很多90后、00后連自己的親戚該怎么稱呼都說不上來。
你讓他們去參加七大姑八大姨家的紅白事,他們腦子里第一反應是:“我不認識這個人”,第二反應是:“我為啥要去?”
有個詞叫“社會交換理論”,說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在不斷權衡得失中維系的。
60后、70后那一代,講人情味,講親緣義務,很多時候哪怕沒好處也會維持關系。
但到了我們這代人,更傾向于看情緒回報和心理舒適度,如果關系不親、沒互動、見了也尷尬,那干嘛還非得去呢?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是不通情理,而是邏輯不一樣了。
紅白事成了最后的親戚測試儀
你平時見都見不到的那些親戚,他什么時候突然跳出來呢?往往就是紅白事。
比如姥姥生病住院,突然來了個表姨媽,說是你媽的表妹,她小時候還抱過你。
再比如,你爸單位領導的老婆的叔叔家死了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你爸還拉著你去走個人情。
你一邊在微信上和領導請假,一邊腦子里在想:“領導不會以為我在編故事吧,畢竟這稱謂也太長了。”
但現在,你別說隔著那么遠的關系了,就是很近的那種,年輕人能不去的也不去了。
因為以前這些事,我們是被父母拖著參與的。現在隨著60后70后逐漸老去,連拖的人都沒了。
年輕人自然也就開始徹底斷親了。
心理學家鮑曼說過一個詞:“液態關系社會”,意思是現代人的社會關系像水一樣松散,流動性大,隨時可以解散。
現在的親戚關系,就是這種狀態。
紅白事,就成了這些關系的最后一次交集,來與不來,其實已經決定了這個關系還有沒有必要繼續。
親戚不等于親人,年輕人更清醒了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懂人情世故,其實這是錯的。年輕人并不是薄情,而是更講理。
比如你小時候爸媽告訴你:“你三叔家條件不好,你結婚時他們隨禮少了點,你不能計較。”你信了。
可是后來你發現你三叔家旅游、買車、吃喝都不落下,就是對你家特別摳門,甚至背后還說三道四。那你還要和他做親戚嗎?
現代人關系觀變了,親戚不是天然的親人,而是一種需要考驗和選擇的社交關系。
你對我好,哪怕沒有血緣關系,我都認你是親人,你對我一臉冷漠,那不好意思,哪怕有血緣,你也是陌生人。
斷親的本質,是關系不再對等了。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中國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關系網是從家庭、宗族向外擴展的,每個節點都有層次。
而現在,是網絡結構,你更在意朋友圈、同事圈、興趣圈。親戚,只是你人生朋友圈之外的舊有聯系,不更新、不維護,自然失聯。
斷親真的好嗎?
有個網友說過:“現代人的孤獨,是主動選擇的。”斷親的背后,其實藏著年輕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我們害怕被比較、被質問、被道德綁架,于是我們寧愿遠離。
我們習慣了網絡社交的輕連接,對那種必須穿上衣服、開兩個小時車去寒暄的親戚關系,感到疲憊。
但這樣真的好嗎?也未必。
人是社會性動物,再冷漠的城市人,終究還是需要一些可托付的人,有些親戚,也許并不常聯系,但在你有難時,卻能比朋友圈點贊的人更靠譜。
關鍵在于,我們要主動篩選,而不是一刀切地斷。
不熟的不聯系,沒錯;但若某些親戚你小時候是真親近、真有恩情的,不妨試著保持聯絡。
就像有句話說的:“人生后半場,比的不是財富,而是你還能被誰記住,被誰惦記。”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