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北京某三甲醫院急診室接診了一位突發心梗的70多歲退休教師吳老師。
護士在吳老師緊攥的手機里發現,屏幕定格在某短視頻平臺直播間,主播還在熱鬧地進行著舞蹈表演。
吳老師賬戶里赫然顯示著本月第37筆打賞記錄。
當退休老人把手機當作與世界連接的唯一紐帶時,他們的晚年正在被“二手生活”悄無聲息地瓦解。
“二手生活”,這二手指的是——人自己的手指頭+手機,沒錯,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種成天沉迷于手機的生活方式。
而這種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吞噬掉老年人。
“二手生活”的深淵
吳老師退休后的每一個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機,看完朋友圈里的養生雞湯;
再看某短視頻平臺上年輕人咋咋呼呼的“生活日記”——他們管這個叫Vlog。
中午吃飯時,邊嚼著保健品邊刷新聞,然后討論誰家明星又塌房了。
晚上睡覺前,沉迷在主播的連麥PK里,和素未謀面的網友吵得昏天黑地,順便給漂亮主播刷個禮物,覺得自己仿佛也參與其中。
這,就是吳老師的“二手生活”。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網民規模達到了整體的13.0%。
也許這個數字看著很低,但是從全國范圍看來,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了總人口的21.1%,但互聯網普及率只有76.4%。
換言之,老年人中玩手機的人的比率超過了其他年齡段。
可能小孩、學生是家長不允許玩,年輕人、中年人忙著拼事業照顧家庭沒空玩,而老年人退休后,似乎就剩下手機了。
老年人的過去幾十年,一般早上六點起床,擠地鐵、騎電動車、進廠打卡、坐辦公室,日子被各種正事填得滿滿當當。
可退休后,一下子沒了目標,日子變得空蕩蕩的。
人活著,需要存在感,但這時候,兒女有自己的生活,朋友忙著帶孫子,老伴也是兩三句說不對就吵架。怎么辦?
互聯網伸出了溫暖的手——老年人,你不用費勁安排自己的生活,它幫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今天讓你關心樓市崩盤,明天帶你見證某個小網紅的婚姻大戲,后天讓你憤怒于某地的天價彩禮。
各種短視頻、直播、八卦新聞,全天候24小時供應,不間斷更新,讓人看得停不下來。
老年人以為自己參與了很多,其實什么也沒做
很多老年人沉迷手機,是因為覺得自己在參與社會熱點。
看到某個新聞事件,就在評論區里跟陌生人據理力爭;看到有人直播賣慘,立刻掏出微信贊助五十塊,覺得自己幫助了別人;
看到某個網絡公知分享觀點,立刻轉發到家庭群里,附帶一句:“都看看吧,太真實了!”
但這些行為,真的算是“參與”嗎?
十年前的熱搜,今天早就被人遺忘;昨天討論的瓜,今天可能就被反轉。
可老年人還沉浸其中,甚至為了一個根本影響不到自己生活的話題,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氣得一晚上睡不著,更嚴重的就是直接上醫院了。
吳老師為什么心梗?就是因為和網友爭論主播跳舞跳得好不好,急火攻心,血一下子堵住了,就叫做心梗,緊急送醫了。
還有一個深刻的例子,大家或許都記得,一個叫做“秀才”的網紅主播,深受老年人的喜愛。
甚至還有一個72歲的吉林老奶奶跨越1700多公里去找“秀才”,結果吃了閉門羹。這老奶奶回去得有多傷心,身體吃不吃得消。
更夸張的是,“秀才”直播間里,很多老年人甚至把自己的退休金都刷光了,就為了成為榜姐。
試問,這些老年人后面的生活該怎么辦?
所以,抖音官方選擇把“秀才”封號。但是讓老年人真正遠離“二手生活”,真的太難了。
如何陪伴,走出算法設定的人生
當然,互聯網本身沒錯,手機也不是洪水猛獸,問題在于——它不能代替真實的生活。
也許很多老年人,一開始玩手機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后來卻變成了手機的時間奴隸。
他們以為自己在看世界,實際上卻被困在一個信息繭房里,活成了算法希望他們活成的樣子。
我們應該對老年人多一些關愛,因為每個人都會老,他們現在出現的問題也即將出現在我們的老年生活中,關愛他們就是關愛未來的我們。
讓老年人不再沉迷手機,去公園曬曬太陽,去樓下和老朋友聊聊天,哪怕只是去菜市場討價還價,都比坐在屏幕前看別人的人生更有意義。
道阻且長,我們共同努力。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