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炎癥性腸病(簡稱IBD)日,日前由強生創(chuàng)新制藥攜手多方在滬共同揭幕的“雙重人生”公益快閃活動傳出消息:我國約有1000萬炎癥性腸病日患者,診治需要醫(yī)患共同決策,做出最合理的治療和護理方案。
所謂炎癥性腸病,是一組以消化道慢性炎癥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類型。這是一種隱秘卻終身伴隨的疾病,好發(fā)于15至35歲黃金年齡,患者會遭遇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便血、體重減輕、肛瘺肛周膿腫等,這讓患者被迫過上“雙重人生”:一邊是在職場、家庭、社會中勉力維持的“正常人生”,另一邊則是鮮為人知的“隱形人生”——對疾病復發(fā)的擔憂、對社會不理解的焦慮。
患者傅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由于缺乏疾病相關知識,他在出現癥狀后不知道如何向醫(yī)生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社會對疾病認知度不高,職場及社會交往中缺乏理解,被迫承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傅先生說,由于需要終身治療,怎樣實現更好的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對生活的影響,亟需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模板。
重慶市人民醫(yī)院消化科主任郭紅教授表示,在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中,目前沒有最好的治療,只有最合適的治療,“醫(yī)患共決策”模式正成為提升治療質量的關鍵。患者需要充分溝通個人偏好、生活狀況、治療目標、價值觀念等個性化因素,醫(yī)生結合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和患者個人情況,確保全面了解不同治療方案的益處、風險及可能的結果,雙方共同作出最適合的治療或護理決策。
此次快閃活動持續(xù)三天(16-19日),核心藝術裝置“IBD共生棱鏡”矗立在北外灘,與陸家嘴的城市天際線遙遙相望。新銳建筑師南迪以解構主義的手法重塑了馬桶的造型,通過鏡面實時映射陸家嘴天際線與流動人群,形成“患者-市民-城市”的動態(tài)影像對話。另悉,強生創(chuàng)新制藥同步宣布“百集短劇科普項目”的啟動,計劃通過100集科普短劇,系統(tǒng)性提升公眾對疾病的科學認知。
原標題:《我國約有1000萬人罹患這種難言之隱,專家表示治療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