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融儀征,對原平臺表示感謝!
◆免責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
歲月流轉技藝不減
巧手之下鞋履煥新
匠心精神
修鞋匠
是民間專門修補破損之鞋的手藝人
他們以修補破損舊鞋為生計
在街頭巷尾擺攤設點
飛針走線 縫補釘掌
總是低著頭的他們不起眼
卻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芒
修鞋匠
在南門旅社附近
有個簡易的小攤
一只裝滿工具和物件的殘舊陶瓷盆
一架歲月斑駁的補鞋機
一個陪伴他許久的板凳
構成了鞋匠師傅的街頭小攤
附近來修鞋的人
都熱情地叫他張師傅
一年365天 從日出至日落
風吹雨打 亦不缺席
匠心精神
“我十幾歲和師傅學習修鞋,1981年開始在這里修鞋,到現在70多歲,一直在這個地方。每天早上8點出攤,晚上6點收攤。年幼時候,由于意外,造成了右腿不方便。”
修鞋是門手藝活
入門容易 但想做好
就需要長時間踏踏實實地磨煉才行
“修一雙鞋要半個多小時,要給鞋上線、上膠,有的還要縫補。”張師傅告訴我們:“有的鞋要修好幾天,要有足夠耐心,給人家修好”。
張師傅一邊和融兒交談,一邊拿起一只鞋子,左手扶鞋,右手搖輪,補鞋機上的粗針隨之快速地一上一下“嗒嗒”作響,只見他扶鞋的左手配合著上下而動的針轉動鞋子,布線、穿孔、接頭,修鞋整個流程下來有十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茍,既認真又嫻熟。
“干了這么多年,鞋子拿到手上就知道壞在哪里。我的眼睛就是尺,該怎么修,心里立刻就有譜了。”張師傅一邊說,一邊低頭修著手中的鞋子。雖然很費工夫,但是這些年來,張師傅修鞋的價格卻始終沒漲。
盡管修鞋匠
不再是一個高收入的職業
可張師傅說
錢雖然賺得少,也還夠自己吃飯
和來修鞋的老顧客聊聊天,
給他們修修鞋,便心滿意足了
做了大半輩子的修鞋匠
張師傅也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
找到了樂趣
“師傅,這雙鞋子放你這兒,你幫我修一下,我明天再來拿。”王女士丟下需要修補的鞋子,打了聲招呼,轉身離去。
每次家中有壞掉的鞋子
王女士都會來這里修補
“我找張師傅修鞋已經有10多個年頭了。他人很隨和,技術好、速度快,來修鞋的人沒有不說他好的。”王女士說。
在上世紀90年代,修鞋是個不錯的營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消費觀念逐漸轉變,人們更多地追求款式和時尚,特別是對于鞋子這種消耗品,很多還沒穿舊就淘汰丟棄了,修鞋生意大不如前。
“來修鞋的越來越少了,修鞋的也都不干這行了。”張師傅告訴我們。
“現在的小年輕啊,一雙鞋穿幾次,還沒壞就丟了。也就上了年紀的,舍不得扔,還來修一修。”
“我走了,可能就沒有人在這里修鞋了。”
張師傅告訴記者,他是從物資匱乏年代走過來的人,在他看來,每一雙鞋都是真金白銀買來的,隨意丟棄太過可惜。
“其實很多鞋子都只是有些脫膠,或者有一點輕微磨損,只要修一修,還能穿好些年。”張師傅說。
修鞋匠
張師傅這一干
就是40多年
16000多個日夜
磨粗了師傅的手
昏花了他的雙眼
佝僂了他的腰背
但他始終堅守著本心
也堅守著傳統手藝
“只要身體還允許,我會一直干下去。”張師傅的心態很好,不過,讓他感到有些遺憾的是自己的手藝后繼無人,“沒人愿意來學,我們這一代修鞋匠也許就是最后一代了。”
“四季坐守塵埃里
笑看行人步態盈
修修補補40載
污濁雙手鑄匠心。”
對張師傅來說
堅持修鞋這門手藝的意義
也發生了變化
如果說當初學修鞋是為了謀生
現在則更多
是為了一份他人的認可和需要
盡管歲月流轉
這一行業
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他相信
還有許多像他一樣的手藝人
堅持傳統手藝,堅守街頭巷尾
擇一事,終一生,
張師傅一直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雖然生意越發慘淡,
生活還要繼續下去。
如果你有雙破損的鞋子,
不妨去張師傅那里
花幾塊錢修好它,
也許這一穿,又是好多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