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5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讓殘障人士生活“無礙”,需要更“有愛”的環境》的評論。
近年來,各地助殘設施與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整體上更加完善,政策不斷細化、優化,社會各界對殘疾人民生保障體系的重視程度也明顯提升。有的地區上線了視障版、輪椅版“無障礙地圖”,有的地區開通、升級了政務服務網站及App的無障礙模式,還有的地區將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到“無障礙城市”建設層面,這些舉措受到了廣泛的社會好評。
五月十七日,在湖北省武昌站,民警和鐵路工作人員幫助行動不便的旅客出站。五月十八日全國助殘日,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助殘日活動。新華社發(趙軍攝)
持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在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看似尋常的“一小步”,對殘障人士來說,卻是融入社會生活的“一大步”。不過,要讓無障礙環境真正實現在“無礙”中見“有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得更精細、更扎實。
從殘障人士的視角出發,無障礙環境建設仍然存在“卡點”——有的電梯間不夠寬敞,乘坐輪椅進出電梯時處處碰壁;有的超市門外設置了阻攔購物車的矮護欄,坐在輪椅上不得不繞行一大圈。盲道被車輛侵占,無障礙洗手臺太高,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受阻……這些可能遭遇的難題,讓不少殘障人士對走出家門“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無障礙”不止于物質環境,也包括信息環境。隨著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手段越來越多,但盲文讀物、有聲讀物、手語翻譯、無障礙版出行導航及藥品說明書等公共服務仍然是稀缺產品。無法平等融入信息環境,不僅影響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難免對其就業競爭力造成損害,甚至容易使他們與社會產生疏離感、割裂感。
更好保障殘疾人權益,建設更“有愛”的環境,需要我們聚焦政策落地實效,只有“軟硬兼施”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更好消除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壁壘:一方面,全社會需要發揮合力,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這項基礎工作,讓無障礙設施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無障礙環境得到更好維護;另一方面,也要構建暢通的信息無障礙環境、打造好“數字盲道”,用新技術為無障礙數字文化服務賦能。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要解決殘障人士的急難愁盼問題,更需要沉下心來換位思考、調查實踐。走進一線,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體驗調研,才能推出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好政策,真正把扶殘助殘工作辦到殘障人士心坎上,建起“無礙”且“有愛”的社會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