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5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平等看見”,凝聚起“殘健共融”的共識》的評論。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如期實現,到“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國殘疾人事業正從“兜底保障”向“發展賦能”邁進。在此過程中,凝聚殘健共融的社會共識,是拆除“特殊看待”圍墻的關鍵。
“平等看見”,是對殘障人士最深的尊重。
五月十七日,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清洋街道福惠社區,助殘志愿者入戶和殘疾人拉家常。新華社發(孫文潭攝)
記者曾采訪過一位高校聽障教師,記得她一字一頓地說過:“作為殘障人士,最大的心愿其實很簡單——希望和大家一樣正常工作、生活,不被‘特殊看待’的目光打量。”從“特殊看待”走向“平等看見”,是社會認知的升級。
我們看到,近年來不少關于殘障人士的影視作品不再只是渲染苦難,而是展現他們與健全人一樣熾熱的生命力。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殘障人士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從首位盲人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指尖履職”,到巴黎殘奧會上“無臂飛魚”郭金城游50米幾乎全程不換氣,他們不僅是殘障人士的榜樣,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
“場景共融”,是最暖心的便利。
在校園、職場、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去特殊”的場景正在重塑殘健互動的模式。有的小學成立了手語課堂,讓孩子們從小就掌握一種“新語言”,能夠交到“新朋友”;在無障礙觀影廳里,輪椅使用者與健全觀眾可以共享一束銀幕光影;在公共場所中,“鄰里共享空間”等也在不斷消除人為制造的“特殊看待”邊界。
讓“場景共融”的無障礙理念成為共識,助殘便不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在細微處自然而然的相處,于點滴里拓展殘障人士的生活半徑。這不僅打破了傳統助殘模式中單向幫扶的桎梏,也為殘障人士在平等協作中迸發創造力提供了一扇窗口。
被看見、能共融,便會催生出精神層面的相互滋養。
上海有一家特殊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健全人可以在視障向導的帶領下穿越模擬黑暗場景,以一種全新的角度認識我們周遭的環境。這種角色互換,讓健全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殘障人士并非“殘缺”,他們只是擁有更為獨特的與世界溝通的“密碼”。
拆除“特殊看待”圍墻,絕非簡單的設施改造,而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收獲的不僅僅是殘障群體的尊嚴與價值,更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升華。期待不久的將來,“殘健共融”不再是“特殊狀態”,而是全社會自然的“默認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