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陽了?這段時間,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兩道杠”的截圖。
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監測期內(3月31日—5月4日)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陽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病例陽性率由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成門急診就診量首位病原體。
▲圖源:中疾控
▲圖源:中疾控截圖
根據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局公布數據,2025年4月(4月1日0時至4月30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報告發病數位居乙類傳染病首位。
新冠感染小高峰又來了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彭劼稱,這段時間門診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新冠陽性患者的絕對數量有所增加。從目前臨床數據來看,這一輪新冠感染是人們體內抗體水平下降后的自然現象,感染者癥狀更輕,但一些免疫力低下患者仍需警惕,如60歲以上老人、有基礎病等,建議市民外出時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媒體:目前發熱門診監測數據情況如何?
彭劼:初夏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在門診中,有呼吸道癥狀如咽痛、咳嗽的患者數量增多,其中有一些是感染了流感病毒,有些人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媒體: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多嗎?
彭劼:從醫院門診監測數據來看,3月份新冠陽性檢出率約為7%—8%,4月份升至15%左右,5月份進一步上升到20%—30%。雖然就診總人數變化不大,但新冠陽性患者的絕對數量確實在增加。這與官方公布數據一致。最新報告顯示,4月全省新冠感染發病數達23188例,較3月(3548例)環比增幅超五倍。
媒體:為何這一次新冠感染會出現?
彭劼:上一次新冠的小高峰發生在2024年7—10月,距今已過去半年,隨著人們抗體水平的降低或消失,新一波感染就有可能發生,因此,此波發病屬疾病的自然現象。
媒體:未來,新冠病毒是否與流感病毒一樣,出現季節性特征?
彭劼:新冠病毒發病的波動現象,與流感病毒不同,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未顯示出明顯的季節性差異。
媒體:這一輪新冠病毒感染者癥狀有什么特點?
彭劼:一方面,免疫逃逸更強:之前陽過或者打過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另一方面,癥狀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燒、咳嗽或根本沒癥狀,容易被忽視。總之,當前感染新冠的患者,癥狀與之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需要住院的重癥患者也很少。
媒體:癥狀更輕,是否可以掉以輕心?
彭劼:很多人都認為新冠已更“像一場感冒”,就對此不重視,甚至是掉以輕心。但我們還需要警惕新冠病毒的威力,一方面它可能影響你更長時間的體力和恢復;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你不經意中傳染給家中體弱的老人、孩子或慢性病人,帶來嚴重后果。
媒體:在這一次波動疫情中,哪些是高風險人群?
彭劼:主要是有三類人,分別是60歲以上老人、有基礎病(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腫瘤等)以及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腫瘤放化療期、器官移植患者)。
媒體:懷疑得了新冠,應如何辦?
彭劼:若出現發熱、咽痛、全身酸痛等癥狀,建議先自測新冠抗原,陽性盡早服用抗新冠藥物。
媒體:感染新冠病毒,一定要用特效藥嗎?
彭劼:確診新冠后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顯著縮短病程。抗病毒藥物在感染早期使用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縮短病程,降低重癥風險。從臨床觀察來看,它的副作用較小,安全性良好。抗新冠病毒特效藥,在醫療機構的供應是充足的。如果不服用特效藥,對癥治療也可緩解癥狀。
媒體:這一次波峰疫情,預計什么時候會過去?
彭劼:這一次疫情應該不會持續太久。預計感染高峰預計在5月下旬前后達到頂點,整體持續6~8周。但最終以疾控部門的權威判斷為準。
媒體:端午假期馬上來臨,請問有什么需要提醒?
彭劼:在人群密集的場所建議科學佩戴口罩:在就醫過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場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飛機、火車、地鐵等)時建議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減少感染風險。
來源:中疾控官網、丁香醫生、南方+
編輯:傅婧 編審:胡德賽
值班副總編輯:賀寶勝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別忘了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