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2024年,市值僅60多億元的中航電測,宣布將以174億元收購總資產超1200億元的成飛集團。
要知道,我國殲10,殲20都出自于它之手,而且成飛集團除了軍用飛機制造外,在商用飛機,通用航空飛機等,均有涉足,尤其是在發動機、電子設備等領域,也是遙遙領先的存在。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樣的集團,為何會被低價收購呢?
精心設計的“內部騰挪”
成飛集團的歷史幾乎與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史同步,自1958年成立以來,這家企業先后研制出殲-5、殲-7、殲-10等經典機型,更以全球矚目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奠定了其“中國軍工脊梁”的地位。
根據2023年財報,成飛集團總資產達1216.76億元,年營收749.68億元,凈利潤24.23億元,而且它們其參與的C919大飛機機頭、AG600水陸兩棲飛機等民用項目,更展現了軍民融合的硬實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家技術巨頭長期受困于高負債率(2023年資產負債率89.32%)和資金壓力。
畢竟軍工裝備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僅2022-2023年,成飛研發投入便高達22.12億元,而且與此同時,國際局勢的緊張加劇了對先進戰機的需求,例如殲-20的產能提升、新型垂直起降戰機的研發都需要資本的輸血。
雖然表面上來看,這場金額與成飛集團的體量形成巨大反差,畢竟174億元僅為其2023年營收的23%。
但這并其實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內部的戰略性資產重組,畢竟中國軍工企業的核心資產始終由國有資本控股,這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必然要求。
而且成飛集團作為我國第五代隱身戰斗機殲-20的研制主體,其技術路線、生產數據均屬于國家機密范疇,根據《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承擔核心武器裝備研制任務的企業必須具備國有獨資或國有絕對控股資質。
尤其是在2021年,國防科工局發布的《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暫行辦法》就明確指出,涉及核心軍工能力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
以成飛集團為例,其母公司中航工業集團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旗下上市公司如中航電測的資本運作,均需遵循“核心資產不上市”原則。
在2023年1月,中航電測宣布發行股份購買航空工業成飛100%股權,交易作價174.42億元,正是這一政策框架下的合規操作。
背后的邏輯
而且此次重組的核心目標并非“出售”,而是通過資本整合實現技術協同,根據航空工業集團披露的規劃,成飛集團在殲-20研制中積累的數字化設計、復合材料應用等技術,與中航電測原有的航空電子系統研發能力形成互補。
在重組后,雙方將共建智能工廠,推動航空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的迭代,而且四川省內分布著成飛集團、航空工業成飛、成飛集成等多家單位。
通過資產重組,可整合成都、綿陽、自貢等地的航空產業集群,形成以殲-20、運-20、直-20為核心的“三機協同”生產體系。
尤其是重組后的企業,將承接更多民用航空訂單,例如C919客機供應鏈中的鈦合金鍛件、航空復合材料等,在2022年,航空工業集團軍民品收入比例已達到4:6,重組整合有望進一步提升民用市場滲透率。
而且在2023年2月交易預案公布后,中航電測股價9天暴漲400%,深交所數據顯示中小投資者單日買入金額超9000萬元。
當然對于此次重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軍工體系改革的關鍵落子,自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以來,中航工業已推動直升機業務注入中直股份、機電系統整合至中航電子等多項資本運作。
所以成飛的上市,標志著航空工業核心整機制造板塊正式對接資本市場,尤其是重組后的企業將承擔更多外貿機型研制任務,如“梟龍”Block3改進型、先進中型運輸機等,將推動中國航空工業從“跟跑”向“并跑”轉變。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央廣網2024年06月26日關于中斷一年半中航電測重組事項恢復審核 或出資174億收購成飛集團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證券時報網2024年10月15日關于中航電測百億級“蛇吞象” 軍工央企并購加速證券化進程丨并購重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報道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每日經濟新聞2024年07月16日關于并購成飛,中航電測百億“重組局”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新浪財經2024年07月16日關于殲20即將“飛”入A股!中航電測174億元收購成飛過會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