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莊劍翔)5月21日是小滿,這是入夏的第二個節氣。這時候,中國大部分地區逐漸進入夏季,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有了豐收的“面相”。傳說這一天也是蠶神的生日。養蠶地區的人們會在小滿前后用自己的方式期待蠶繭豐收。揚州蠶絲歷史悠久,曾有著多子街、揚州蠶種場等多處與養蠶、綢緞有關的地方,足以證明揚州曾經的蠶市輝煌。
揚州養蠶歷史悠久。《民國揚州工業檔案拾零》記載,揚州絲綢早在周代前后就成為貢品,漢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西漢時即能生產精制的絲織品。唐代,廣陵郡(今揚州)的絲織業、皮革業制衣業最著名,出產蕃客袍錦等高檔絲綢產品,在全國商業、工業和對外貿易中均占第一。
歷史上,揚州的絲綢名氣很大。漢代劉細君把蠶桑種子帶到西域,唐代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也帶去不少絲綢制品。明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之風遍及揚州各地,是地方官府的重要田賦收入。在揚州,與絲綢聯系最為密切的所在,就是曾經的多子街。
清代鹽業和漕運的發展,推動了揚州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為了適應富商大賈穿著的需要,城中有一條街兩側集中了眾多的綢緞鋪,這就是一開始的緞子街。
清代中葉,揚州城不僅經濟之繁榮為全國之首,還引領著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揚州的衣著大多崇尚新樣,每每有新貨到,都先歸總到綢緞莊,然后統一發到下面各個商鋪。
不過,很多人認為“緞子”與“斷子”同音,聽上去非常不吉利,漸漸地都不愿意到緞子街來開店鋪做生意,一度導致街市冷落。這條街改名的民間傳說也就應運而生了:相傳一位揚州富商要為女兒出嫁置辦綢緞,與人相談中,將“緞子街”誤聽為了“多子街”,這正好符合多子多福的寓意,于是富商將“多子街”這一說法傳開了出去,被大家一直認可和沿用,直到70多年前,多子街被并入了甘泉路。
揚州民俗專家朱韞慧介紹,《揚州畫舫錄》記載的“多子街”,南至埂子巷,北到南柳巷,售賣由蠶絲制成的綢緞面料,是當時達官顯貴最愛光顧的時尚服裝市場。李斗說:“多子街即緞子街,兩畔皆緞鋪。揚郡著衣,尚為新樣。十數年前,緞用八團,后變為大洋蓮、拱璧蘭顏色。在前尚三藍、硃、墨、庫灰、泥金黃,近用膏粱紅、櫻桃紅,謂之福色,以福大將軍征臺匪時過揚著此色也。”
近代,揚州在蠶絲產業也有過輝煌。1917年,古運河畔,建起了一座揚州蠶種場全稱為“江蘇省揚州模范原蠶良種場”。這是江蘇省最早的一座蠶種場,以種苗繁育和蠶桑示范為主,為當時蘇、魯、皖等省發展絲綢事業、繁育原蠶良種的基地。建立20年后,江蘇省政府又在蠶種場內投資興建蠶育種大樓,可見彼時對培育蠶良種產業的支持。
后來,揚州蠶種場規模不斷擴大,經過開荒整地,桑園面積擴大到300畝。該場除擔負著向全省各蠶種場供應、推廣優良原蠶種任務外,還為其他許多蠶種場提供保種服務。如今,這座大樓已經改造成為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正以另一種方式向人們講述著揚州的“蠶絲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