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航博物館里做一架液壓動力的飛機航模,登上殲-8E體驗一回戰斗機駕駛員的感覺,參加航空航天及抗戰勝利80周年知識有獎競答……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5月17日至5月24日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史與文博館推出"北航博物館周""7個1"系列活動,向校內外航空航天愛好者們發出邀請。
近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攜手工信部7所部屬高校博物館,共同發起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發揮場館育人功能,為國際博物館日獻禮。其中,"北航博物館周"的"7個1"系列活動預約火爆。學院路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北航校史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沙河館增加開放時間,5月17日—5月24日延時閉館至晚8點,5月18日開放參觀。市民可以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體驗動手制作航模并放飛,或聆聽"軍迷大講堂",或在沙河校區博物館體驗"時空隧道";還可以在5月21日參加線上線下同時舉辦的航空航天及抗戰勝利80周年知識有獎答題,贏取限量版紀念禮品;更可以預約參加5月24日的"我要上飛機"活動,登上學院路校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伊爾14",和沙河校區博物館室外展區的"殲-8E"(現場掃碼報名,兩校區各限報100人)……
5月18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航學院路校區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看到,大批大小觀眾涌進這座我國第一所向公眾開放的綜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館,觀看館藏的400余件國內外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從新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到殲-10A主力戰斗機,從全球僅存2架的P-61B型"黑寡婦"夜間戰斗機到"鷂"式戰斗機,從全國唯一一款高校研制并列裝的WP11A-1發動機到東風二號導彈、神舟七號艙外航天服等航天重器,跨越百余年的航空航天史上精品讓觀眾看得目不暇接,大學生志愿者的講解更增添了觀展的專業性和趣味性,而殲-10A戰斗機更是大家拍照打卡最集中的展品。
在博物館教學區,20名小朋友正在大學生志愿者的指導下制作橡皮筋動力飛機、液壓動力火箭兩種航模。把兩個圓柱形水瓶按比例拼接起來,把機身、機翼和機尾用雙面膠粘貼起來,再檢查箭體、機體是否端正對稱——動手制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結構力學的過程。制作完成后,大家來到室外放飛。伴隨著小朋友們的歡呼聲,火箭和飛機騰空而起,也放飛了他們熱愛科技、向往藍天和宇宙的夢想。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袁藝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