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濕地,七只珍稀的“黑面天使”黑臉琵鷺翩翩起舞,這一幕被蒙山中學生物教師景小軍用鏡頭捕捉,他的作品不僅定格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揭示了金山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
景小軍是蒙山中學的生物教師及民盟盟員,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透過“科小盟”科普品牌,積極推廣生態文明教育,用鏡頭記錄下金山石化地區鳥類的生態變化,通過公眾號和視頻號平臺分享這些美輪美奐的自然瞬間,以期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
今年5月10日,景小軍與資深鳥類觀察者張雪寒在金山邊灘進行鳥類調查時,幸運地目睹到七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的優雅身姿。它們在金山嘴漁村前的水域中嬉戲,成為了一道引人入勝的生態風景線。
“在鳥類的繽紛世界里,黑臉琵鷺宛如一顆獨特的明珠。”景小軍介紹,黑臉琵鷺的名字,源于它那獨特的外形特征。“它擁有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傳統樂器琵琶極為相似,無論是從形狀還是在覓食時的靈動姿態,都仿佛是一把在大自然中彈奏樂章的琵琶,因而被賦予了‘琵鷺’之名。”而其臉部,包括額、喉、臉、眼周和眼先全為黑色,與潔白的羽毛形成鮮明對比,恰似化了濃妝的舞者,由此“黑臉琵鷺” 的稱呼應運而生,又因姿態優雅,人們也親切地稱它為 “黑面天使” 或 “黑面舞者”。
在對這群黑臉琵鷺的詳細觀察中,景小軍發現其中一只帶有N94標識的環志和GPS定位器。通過查詢,他揭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這只鳥兒由中國臺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制作環志,2024年6月2日在上海南匯東灘留下蹤跡,7月22日遠至韓國,11月12日現身臺南七股,2025年2月 6日又在臺南安南青草里被記錄到,而此次金山邊灘成為了它最新的打卡點。
“借助GPS定位,我們能勾勒出它跨越海峽、往返于中國臺灣島、韓國及中國上海之間的遷徙路線圖,這一路,跨越了3000多公里的山海。” 景小軍感慨道。
更令人驚喜的是,景小軍將觀測數據上傳至網上發現,2025年金山區已記錄到3筆帶環志的黑臉琵鷺蹤跡:除5月10日、12日觀測到的N94個體外,4月22日還曾記錄到佩戴M06環志的個體。這頻繁的到訪,不禁讓人思考,金山區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吸引這些珍稀的“黑面舞者”多次駐足?
據景小軍介紹:“黑臉琵鷺對棲息環境極為挑剔,它們通常喜歡棲息于湖泊、水塘、沼澤、河口至沿海灘涂的蘆葦沼澤地等濕地環境。這些地方不僅要擁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如魚、蝦、蟹以及軟體動物等,還要具備相對安靜、安全的棲息空間。”
近年來,金山區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持續發力。隨著對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視,“鸚鵡洲生態濕地”等濕地資源得以建設和保護,濕地的生態功能不斷提升。水質的改善,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吸引了黑臉琵鷺等珍惜鳥類前來覓食。
同時,金山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平衡,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為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棲息空間。“這不僅是對中國濕地保護跨越式發展的見證,更是生態修復最動人的褒獎。未來,唯有持續守護這些珍貴的‘生態密碼’,才能讓候鳥的詩行永續書寫于藍天碧水之間。” 景小軍如是說。
原標題:《7只“黑面天使”舞動金山濕地,對棲息環境極為挑剔》
欄目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郭劍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