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上周末,央視報道:印巴空戰中,巴方使用中國外銷型戰機殲-10CE首次取得實戰戰果,一舉擊落印方多架戰機,自己無一損失。
(圖源:央視新聞)
殲-10CE,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單發單座、多用途戰斗機,體系協同作戰、強電磁對抗環境下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多模式對地精確打擊等能力都很突出。
有軍事專家分析說,殲-10CE取得實戰戰果,有幾個關鍵點——用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能穩定攻擊目標,實現先機發現;搭載的導彈先進,能先敵發現、先敵跟蹤和先敵射擊;相對而言,對方搭載的導彈不具備射程優勢,所以即便是單機對抗也處下風。
外媒關于印巴空戰的報道不少。從外媒和巴軍方戰況發布會透露的消息看,巴戰機未飛出巴方控制區,印軍的法制“陣風”也未飛出印度控制區,雙方相距超100千米,完全是“防區外打擊”加上“超視距空戰”。更有甚者,印度飛行員據稱對打過來的空空導彈全程“無知無覺”,難道戰機上的雷達鎖定告警都沒響?
這就很有門道了。
有網友分析,這當然要歸功于殲-10CE和霹靂-15E的強強聯合。誠然,相比國際上同類型戰機,殲-10CE在中低空機動格斗、超音速飛行、短距起降、大作戰半徑等方面都表現不俗,但作為四代機,還是跟四代半的“陣風”差了半代;至于霹靂-15E,也是近10年前的產品。
那靠的是啥?
在戰場上,除了武器裝備,還要看作戰觀念是否先進、作戰體系是否完備。
比如有預警機,先讓預警機望遠;預警機沒來,地面雷達就要夠強夠多,把目標確定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戰機照著范圍把導彈打過去,甚至不用開戰機的雷達,避免暴露自身。
協同配合的結果就是,即便對手知道有雷達在找他,但戰機已然上天,導彈已經到達特定范圍,即使此時發射導彈的戰機打開雷達,也不怕被對手發現。敵方飛行員即便反應再快、擺脫鎖定的速度再快,也快不過近在眼前的導彈和電子設備。
數據鏈的無縫銜接,很重要。
有了數據鏈,預警機或地面雷達發現目標后,操作員要溝通作戰信息管理員,只需敲一下鍵盤,信息就能一鍵發送。作戰信息管理員選定任務戰機并發出打擊指令,也只要再敲一下鍵盤,戰機和導彈就能收到目標信息。至于飛行員,只需決定打不打導彈就好。
30多年前,美國在北約內部,將各國電子設備統一到Link 16數據鏈,實現信息共享。但美國不會隨便賣核心裝備。即便有些國家想買,美方也會派出監督員,一個不開心,就能讓你的戰機飛不起來。
此次空戰也再次說明,勝利不僅在于作戰人員素養和武器配備,更在于先進的數據鏈和裝備的統一制式。
文/千里巖
編輯/點蒼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