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夏天,河北易縣的李老漢和兒子李明在山上砍柴,偶然發現了一塊摸起來冰涼異常的巨石。這事兒聽起來挺普通,但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事,直接把這塊石頭變成了國寶級的存在。
1991年7月,河北易縣的太行山脈余脈里,李老漢和李明這對父子扛著斧頭去砍柴。易縣這地方,山多林密,村民靠山吃飯,砍柴種地是日常。那天天氣熱得要命,父子倆砍了一上午,累得滿頭大汗。中午太陽毒,他們想找個地方歇歇腳。李老漢一眼瞅見一塊平坦的石頭,旁邊還有棵樹遮陰,就過去坐下了。
結果剛坐下,他就覺得不對勁。這石頭咋這么涼?大夏天,周圍地面都燙手,這石頭摸上去跟冰塊似的。李明也摸了一把,覺得奇怪,用斧柄敲了敲,聲音悶悶的,跟普通石頭不一樣。石頭是深黑色,陽光下還泛點紫光,看著就不一般。倆人好奇心上來,拿鐵鍬挖了挖,發現這石頭埋得深,露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挖了半天也沒挖完,他們覺得這玩意兒不簡單,決定回村里找人來看。
這事兒擱誰身上估計都得懵一下。山里砍柴還能碰上這種怪石頭,換成現在,可能早就拿手機拍視頻發抖音了。可那時候沒這條件,父子倆就老老實實下山,把這事兒跟村里人說了。
李老漢回家跟老伴一說,老伴也覺得稀奇,催他找村長。第二天,他們找了村長,村長一聽不敢怠慢,直接報到鄉里,鄉里又報到縣里。沒幾天,一幫專家帶著家伙事兒上山了,有地質的,有文物的,圍著石頭測了整整一天。
專家最后給出結論:這是一塊紫翠石,重180噸。啥是紫翠石?簡單說,就是一種特別稀罕的石頭,質地細膩,顏色深沉帶紫,硬度高,在中國傳統里常用來做硯臺、印章之類的文房用品。易縣的紫翠石尤其出名,歷史上就有人拿它做工藝品,但這么大一塊,180噸,擱哪兒都算得上罕見。
這消息一出,村里炸了鍋。180噸是個啥概念?一輛大卡車也就拉個幾十噸,這石頭相當于好幾輛車的分量。專家說,這塊紫翠石不光大,品質還特別好,色澤獨特,紋理細膩,價值沒法估量。李老漢和李明這時候才反應過來,他們坐的那塊“涼石頭”可能是寶貝。
縣政府一聽這事兒,立馬重視起來。石頭這么大,村民自己肯定弄不下來,得專業隊伍上。于是,他們組織了開采隊,開始正式挖這塊石頭。
開采這塊180噸的紫翠石,可不是鬧著玩的。剛開始,工人們用鐵鍬鏟子挖,圍著石頭挖溝,想把它弄出來。可這石頭埋得太深,太沉,人工根本搞不定。后來調來了挖掘機和起重機,機器轟隆隆響了好幾個月。
整個開采用了三個月。石頭周圍土被挖得亂七八糟,塵土飛揚,工人們加班加點,總算把它完整弄了出來。挖出來一看,這家伙真不小,陽光下紫光幽幽的,看著就跟普通石頭不是一個檔次。專家說,這塊石頭能完整挖出來不容易,說明地底下沒啥大裂縫,保存得特別好。
開采完,石頭被運下山。這時候政府已經有了想法,不能讓這么好的東西浪費,得干點大事兒。于是,他們決定把這塊紫翠石做成個大物件,既能保住它的價值,又能體現文化意義。
石頭挖出來后,政府找了國內頂尖的雕刻大師鄒紅利來操刀。鄒紅利這人,在雕刻界名氣不小,尤其擅長石雕,做硯臺更是拿手絕活。他接了這活兒,帶著團隊先研究了一年后才動手。
最后定下來的方案是把這塊紫翠石雕成一個巨型硯臺,叫“龍騰硯”。為啥叫這個名?因為硯臺上要雕56條飛龍和9只玄武。56條龍代表中國56個民族,9只玄武寓意長壽吉祥。這設計聽著就挺有講究,既能突出石頭本身的稀有,又能體現民族文化。
雕刻從1992年開始,整整用了6年。紫翠石硬得很,雕起來費勁,每一刀都得小心翼翼。鄒紅利團隊用了各種手法,浮雕、透雕、立雕啥都上,龍的鱗片、爪子都刻得清清楚楚。硯臺邊上還加了萬里長城圖案,看著特別大氣。
1998年,“龍騰硯”完工。這硯臺長12米,寬3.12米,高1.5米,重58噸。180噸的原石雕完剩下58噸,可見下了多少功夫。56條龍在硯臺上盤旋,9只玄武坐得穩穩當當,整件東西看著既震撼又有文化味兒。有人說,這是中國最大的紫翠石硯臺,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
“龍騰硯”做出來后,名聲越來越大。2009年,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成了國寶。這不僅是對紫翠石本身的認可,也是對雕刻工藝和文化傳承的肯定。
這東西一出世,好多有錢人盯著想買,其中青島的富商戚蘊發出手最快。戚蘊發這人挺有意思,喜歡收藏傳統文化的東西,花了大價錢把“龍騰硯”買下來。不過他沒藏著掖著,而是建了個地方,免費對外開放展示。每年都有好多人去看這件國寶,游客絡繹不絕。
戚蘊發這舉動挺接地氣。國寶這東西,值錢是值錢,但讓普通人也能看看,才更有意義。聽說他買的時候花了不少錢,但具體多少沒公開,反正不是小數目。
這事兒從頭捋一遍,真挺不可思議。李老漢和李明本來就是普通農民,1991年那天也就是去砍個柴,哪想到坐了個石頭就改寫了命運。這塊石頭從發現到挖出來,再到雕成“龍騰硯”,最后成國寶,靠的可不只是運氣。
先說發現。石頭冰涼這事兒,換別人可能就覺得稀奇一下,沒后續了。可李老漢父子沒止步,挖了挖,還找了村長,層層上報,這好奇心和行動力是第一步。專家鑒定后,政府接手,開采、雕刻、宣傳,每一步都踏實干下來。鄒紅利的工藝不用多說,6年時間硬是把一塊石頭變成了藝術品。戚蘊發買下后免費展示,又讓這東西走進了老百姓視野。
這過程里,沒啥狗血劇情,也沒誰一夜暴富。李老漢和李明沒因為這事兒大富大貴,但村里人提起他們都挺驕傲。說白了,這是個普通人偶然發現,最后靠一群人努力成就國寶的故事。
這故事聽著帶勁,不光因為石頭值錢,更因為它接地氣又有內涵。從李老漢父子到專家、工匠、富商,每個人都出了力,才有了“龍騰硯”。它不像有些國寶,高高在上讓人摸不著,這件東西從山里來,最后還讓普通人能去看,挺親民。
再說文化。56條龍、9只玄武、萬里長城,這些元素聽著就讓人覺得有根。紫翠石本身是中國傳統工藝里的老物件,雕成硯臺又跟文人墨客搭上了邊。這東西不光是塊石頭,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最后,這事兒還挺勵志。誰能想到,砍柴都能砍出個國寶?說明生活中不是沒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李老漢他們抓住了,后面的人接住了,才有了今天的結果。
“龍騰硯”現在還擺在青島戚蘊發弄的展示地兒,每年游客不少。有人專門跑去看這硯臺,拍拍照,感嘆一下中國工藝牛掰。網上也能搜到不少照片和介紹,熱度一直沒下去。
李老漢和李明后來咋樣,沒太多報道。估計還是過著普通日子,畢竟這事兒沒讓他們發財,就是給村里添了個談資。紫翠石這東西,現在易縣還有人開采,但像這么大塊的,估計再難找到了。
這故事聽著挺傳奇,但仔細想想,也不算多夸張。山里發現個怪石頭,挖出來鑒定一下,找人雕成好東西,最后成國寶,這路子其實挺順。沒啥陰謀詭計,也沒誰使壞,就是一步步干出來的。
擱現在,這事兒可能傳播更快。1991年那會兒,沒互聯網,消息全靠口口相傳和政府推動。現在隨便拍個視頻,估計第二天就上熱搜了。不過也正因為那時候慢,才有了6年雕刻的耐心和細致。
總的來說,“龍騰硯”這事兒是個好例子。普通人也能干大事兒,文化傳承也能靠大家伙兒一塊兒努力。咱中國人講究個實干,這石頭從山里到國寶,不就是這么實打實干出來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