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70字
閱讀預計8分鐘
作者 |張書劍 孫祿翰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江怡
2025年5月7日,印度在國家媒體中心召開關于空襲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的“辛杜爾行動”新聞發布會。圖源:“世界知識”微信公眾號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旅游勝地帕哈爾加姆發生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至少造成26名平民身亡。武裝組織“抵抗陣線”宣稱對此事負責,但該組織事后撤回了負責聲明。印政府認定該組織實為克什米爾反印武裝組織“虔誠軍”的分支,并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旋即對巴采取暫停執行《印度河用水條約》、關閉邊境口岸與領空、驅逐外交人員等系列制裁措施。巴基斯坦否認印方指控,譴責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同時對印度采取對等反制措施。此后,印巴關系迅速惡化,雙方軍隊多次在克什米爾地區實控線附近交火。5月7日,印空軍還對巴境內多處目標發動空襲,引發巴方反擊。有“南亞火藥桶”之稱的克什米爾,再度將印巴推向危險的戰爭邊緣。
一、印控克區進入“后370條時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控克區頻繁發生大規模反政府騷亂。分離主義武裝分子多次對印本土目標發起大規模襲擊,對印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019年8月,莫迪政府宣布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取消印控克區在憲法中的“特殊地位”,并將該地區劃分為“查謨和克什米爾”與“拉達克”兩個“聯邦屬地”。莫迪政府宣稱此舉有助于加速中央政府對印控克區的整合,在打擊地區反印分離主義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以“高壓手段”壓制反印分離主義傾向,始終是莫迪和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克什米爾政策的重點。為防止當地發生反對修憲的暴力抗議事件,莫迪政府提前采取了多項安全措施,包括增派安全部隊、實施宵禁等。此外,印媒報道稱,印政府對印控克區實施了長達500多天的互聯網和通訊封鎖,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政治上,莫迪與印人黨不再尋求同印控克區傳統政治力量合作,而是傾向于通過實施總統治理壓縮當地政治力量的活動范圍。自2019年莫迪進入第二個總理任期以來,政府以安全為由不斷推遲印控克區的地方選舉時間,借此阻止反對黨利用地方議會擴大話語權、干擾政府政策,盡力將修憲對印人黨的負面沖擊降至最低。直至2024年莫迪第三次贏得全國大選后,印控克區才在2024年9至10月舉行了廢除憲法第370條后的首次地方議會選舉。
經濟上,莫迪政府在繼續提升印控克區基建水平的同時,還將旅游業作為發展重點。2023年5月,莫迪政府刻意在印度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期間在印控克區首府斯利那加舉辦“G20旅游工作組會議”,借機向國際社會展示當地的“和平與繁榮”。2024年3月,莫迪在廢除憲法370條后首次訪問印控克區,宣布將為該地區旅游業投入140億盧比。印政府稱,2024年前往印控克區的游客數量達到2350萬人次,呈現增長勢頭。
社會治理上,莫迪政府奉行印人黨母體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張,積極推動印度教徒重返克什米爾山谷定居。此外據報道,印政府還常以威脅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為名“預防性拘留”可疑人員,該地區大量活動人士、記者等被拘留。
二、治理失當引發新一輪危機
盡管印控克區安全形勢在2019年后一度出現好轉跡象,但該地區并沒有像莫迪期許的那樣走向和平與穩定。一方面,持續多年的高壓管控并未徹底消滅分離主義。在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發生前,印控克區的暴力活動已顯露出復蘇跡象。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印控克區至少發生約60起針對軍警、政府官員和印度教移民的襲擊事件,反政府武裝同政府軍警之間的交火頻率呈上升態勢。
另一方面,當地民眾與中央政府對立加深,地區政治正常化難以推進。克什米爾山谷地帶的居民擔心,政府實施的帶有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移民政策恐使當地人口結構發生改變,使占人口多數的克什米爾穆斯林在政治上處于更加邊緣化的地位。此外,政府以安全名義實施的斷網等措施,令當地民眾對莫迪政府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在2024年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反對廢除憲法第370條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全國大會黨擊敗印人黨贏得議會過半席位,凸顯印控克區民眾對印人黨的不滿情緒。
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高壓管控與政治正常化進程停滯嚴重拖累當地經濟發展,失業率遠超全印平均水平。僅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間,印政府采取的斷網措施便給當地造成超過2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當地商會評估稱有5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另據報道,2023-2024財年“查謨和克什米爾”15至29歲年齡段人群失業率高達17.4%,遠超全印同年齡段人群10.2%的平均水平;同期該地區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失業率高達23.9%,幾乎是全印同等教育水平者平均失業率的兩倍。印國內日趨高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狂熱,還使克什米爾穆斯林在印各地遭遇不同程度的隱性歧視,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難度。大量克什米爾青年被迫前往海外尋求發展機會,而這無助于推進家鄉建設與印政府宣稱的“融合”進程。
三、安全風險外溢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克什米爾問題始終是兩國矛盾的核心,雙方都聲稱對該地區擁有全部主權。在兩國歷史上爆發的三次常規戰爭中,有兩次與克什米爾沖突直接相關。隨著印巴成為事實上的有核國家,雙方爆發常規戰爭的風險有所下降,但印控克區的長期動蕩始終是印巴沖突的潛在導火索。自莫迪2014年上臺執政以來,印控克區發生的襲擊事件已多次引發印巴之間的局部軍事沖突。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對于“整合克什米爾”的執念,使印控克區的安全問題成為莫迪與印人黨在選舉中收獲政治紅利的重要議題,壓縮了印巴在解決克什米爾爭端上的回旋余地。
此次印控克區襲擊事件發生后,盡管莫迪表示印度將“懲罰所有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卻并未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應對地區再度惡化的安全形勢。印政府在缺少詳細調查和舉證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將此次襲擊事件歸咎于巴方,也無助于解決印控克區的安全問題。而印度單方面宣稱暫停執行《印度河用水條約》的行為,更是徹底打破了印巴長期博弈形成的危機管控框架,加劇了雙方戰略誤判的風險,令地區安全陷入巨大不確定性之中。就在印度為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遇難者哀悼之際,克什米爾乃至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仍難以看到未來。
作者簡介:
張書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祿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本文轉載自“世界知識”微信公眾號2025年5月19日文章,原標題為《張書劍 孫祿翰:印巴克什米爾沖突再起》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