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太空櫻花種子在云南華寧播種
2023年5月18日,來自太空的云南冬櫻花種子在云南省玉溪市華寧縣成功播種。這標志著櫻花太空育種邁出了關鍵一步。此次行動是由云南萬家紅園藝有限公司和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完成的,旨在通過科學養護和嚴格測試,從中篩選出性狀更優異的新品種。參與項目的專家計劃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對變異植株進行深入研究,以確定其適合種植的區域和環境,為櫻花產業的國產化進程提供技術支持。
可改善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有前景的胰腺癌治療靶點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Disease》上發表了一項關于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研究,指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M2型極化是PDAC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腫瘤來源的外泌體蛋白CCT6A通過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TAMs M2表型,而沉默CCT6A可以提升PDAC對CD47抗體免疫療法的敏感性。這一結果提出CCT6A作為潛在靶點,有助于改善PDAC的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
福建農林大學吳建國等揭示了水稻抗病毒新機制
水稻作為重要糧食作物面臨病毒威脅,影響其生長和產量。福建農林大學吳建國及其團隊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水稻草矮病毒的毒力蛋白P3通過上調體細胞胚胎發生受體激酶4 (SERK4) 并誘導E3泛素連接酶P3IP1,導致RNA聚合酶IV蛋白NRPD1a的降解,這削弱了水稻抗病毒防御。這一發現揭示了一種病毒通過編碼轉錄因子樣效應子來破壞水稻抗病毒機制的策略,對理解病毒對水稻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空間站首次發現新生命體,微重力打開微生物研究新大門
北京時間5月17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空間站首次發現一個新的微生物物種“天宮尼爾菌”。這一發現揭示了太空環境中的微生物適應能力及其在微重力條件下的獨特生存特性。作為密閉、高輻射環境的進化成果,天宮尼爾菌展示了卓越的抗輻射能力,這為未來載人航天任務中的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了關鍵數據。此外,該發現促使科學界重新審視微重力對微生物代謝和增殖速率的影響,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60MB生物醫學圖像存入DNA!我國DNA信息存儲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天津報道,我國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名為HELIX的DNA存儲系統,實現了60MB時空組學圖像的成功存儲與恢復。該系統由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吳華明教授團隊開發,已在《自然-計算科學》上發表。HELIX系統通過優化壓縮算法和使用深度學習技術,增強了堿基錯誤的容錯能力及圖像復原效果。然而,盡管取得了技術進展,報道中未提及任何負面事件或挑戰。
鈦媒體科股早知道:全球首款該細分療法問世,機構稱該細分領域是生物技術領域較為前沿方向之一
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突破,標志著人類首次實現個體化CRISPR基因編輯療法應用。該技術被認為是生物技術的前沿方向,具備有望實現根治的潛力。同時,無人物流配送車在永嘉縣正式投入使用,成本效益顯著。盡管這些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但需警惕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法律法規及技術成熟度方面可能面臨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