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小碗非著名專業吃貨「鄭鄭」。
氣溫上升,又是吃各種水果的好季節了。
對懶人來說,店里、外賣平臺上的“鮮切水果”更方便一些,不用洗不用削皮不用處理廚余垃圾。
即開即食,一盒里面還有多種水果,不失為一種豐富膳食的好方法。
但從營養,跟衛生角度來說,鄭鄭真不太推薦購買這種鮮切水果。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主要原因有這3個。
01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衛生難控,易受細菌污染
我們看著,這些切好的水果都被裹在保鮮膜里,好像挺干凈衛生的。
但我們只看到了水果被切好放進去的樣子,在切塊過程中,這些水果表面是極其容易受到細菌、微生物甚至是化學物品的污染的。
平時去買水果時,不知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水果攤位老板切水果下方都有一塊布,手呀、刀呀,濕了便順手往上抹,還會用來擦砧板。
而且,很多攤位在削皮、切水果時,都不怎么用水清洗的,因此在切塊過程中,水果外皮的細菌、微生物會隨著道具傳遞到水果上。
加上,水果攤位上的鮮切果擺上一整天都不冷藏,常溫下存放,更容易滋生細菌,也易腐敗變質,繁育微生物的安全隱患。
也有記者做過調查取證,當場檢測微生物指數。
即使在檢測之前,一家水果鮮切店的老板用布將切水果的刀擦了好幾遍,但檢測結果仍然顯示,其中一家的水果刀表面的數值達到3358RLU,而另一家擺放水果的托盤,經檢測數值高達9999RLU。
這2個數值是什么概念呢?
▎“9999RLU已經達到這臺儀器的檢測上限,可以說是爆表了,這證明托盤中的微生物含量非常高,不衛生。”——一起檢測的專家如是說道。
02
方便是方便了,
但營養沒吃到多少。
吃水果,其實還是想從中攝取到其營養,來豐富均衡我們的膳食結構。
因此,營養也是衡量水果是否值得吃的一個標準。
很多水果都富含各種維生素,但在削皮、切開的過程中,維生素會有很大的損耗。
加上水果切得越小塊,暴露在空氣中的體積越大,時間越長,氧化就越快,營養損失得也越大。
除此之外,很多商家還會對著水果噴“保鮮水”。
不僅往留有表皮的水果上噴,還會往切好的水果上噴,潮濕的環境更給了細菌滋生繁育的空間。
03
看起來新鮮就一定新鮮嗎?
肉眼看不見,可操作空間太大了
要是買完整的水果,我們還能看出水果是否磕到了、爛了、賣相不好了。
但買鮮切打包好的,就太給商家操作空間了。
不少商家會特地挑出已經磕碰壞了的、賣相不好的、甚至爛了一半的水果,切掉壞的部分,留下看起來完好的部分,再切成小塊,裝進盒子里繼續售賣。
這樣的操作就涉及到了:水果爛了一點還能再吃嗎?
其實之前也跟大家分享過,總結下來就是:
?機械性磕碰損傷的:可以吃,需盡快吃完;
?低溫凍傷:相對安全,也需盡快吃完;
?發霉腐爛變質:即使腐爛口再小,整顆水果都不能再吃了!
面對完整的水果時,我們姑且還能辨別水果的腐爛類型是屬于物理損傷,還是化學變質,但切成塊的水果是哪種水果就真的無從得知了。
如果真是發霉腐爛的水果,通常都是由于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腐爛變質。
水果的水分很多,一旦發生霉變,霉菌很容易通過果汁向未腐爛的部分擴散,滲透整顆水果。
在水果霉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霉菌就是以擴展青霉為代表的霉菌,其產生的展青霉毒素可損害神經、呼吸、泌尿等人體系統,使人神經麻痹、肺水腫、腎功能衰竭等,還有較強的致癌作用。
更有甚者,水果攤位的鮮切水果很多都沒有包裝日期,不良商販還會把當天沒賣完的水果,換個新包裝、或換個新日期,第二天接著繼續賣。
鮮切果的新鮮度真的難保證。
另外,鮮切果還有一個常見套路:稱重造假。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多鮮切果都是一些便宜的水果,并不會放榴蓮、山竹等價格偏貴一點的水果,都是什么蘋果、西瓜、菠蘿等。
買完整的這些水果單價真的不貴,更關鍵的是,商家用來裝水果的塑料盒都偏大、且很難裝滿。
稱重時,也并不會減掉塑料盒的重量,都是跟水果一起稱的。
你以為你買的都是水果,實則多付了塑料重量的錢。
坑,太坑了。
總而言之,如果有條件,建議大家買水果盡量不要買鮮切果:
1.營養流失多;
2.衛生難控,細菌易繁殖;
3.難保新鮮,同時價格不透明。
鮮切水果雖方便,但在營養跟衛生面前,真沒捷徑可走,買完整的更好哦~
而且買完整鮮果,性價比更高!
夏天快到了,記得點“贊”跟“在看”,和收藏起來,時刻提醒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