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結腸癌治療革命性突破!2025 ASCO前沿進展全解析
撰文 | Key
結腸癌作為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在臨床診療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早診率低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微衛星穩定型患者對免疫治療響應不佳;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仍需完善等,如何突破這些治療瓶頸,始終是該領域攻堅的重點與難點。
在此背景下,2025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六朝古都南京盛大開幕。醫學界特邀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參與“研究者說”欄目,就結腸癌領域研究新突破、臨床診療難點以及個體化精準治療等關鍵議題進行多角度解讀。本文特將精華內容進行匯總整理,以饗讀者。
Q1:本屆CSCO BOC/BOA會議在南京順利召開。在結直腸癌領域的“Best of ASCO”專場中,您認為最值得關注和深入探討的研究有哪些?
王峰教授:
今年ASCO年會成果豐碩、進展顯著。在結直腸癌領域,針對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亞型與微衛星高度穩定(MSS)亞型,目前正開展多項大型III期臨床試驗。其中,一個關鍵研究方向是探究在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PD-1抗體能否提升療效。我們尤為期待在MSS患者群體中觀察到陽性結果,更為關鍵的是,需精準鑒定出能夠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患者人群,而這需要與轉化醫學領域的專家共同探索解答。
此外,在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探索方面已取得諸多進展。例如,針對MSS結直腸癌后線治療中開展了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及PD-1抗體的方案,初步結果顯示療效良好。然而,究竟哪些患者能夠從中獲益,相關的生物標志物仍有待進一步挖掘與明確。
此外,新型治療靶點的鑒定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現有靶向治療(如EGFR抗體和抗血管生成藥物)的基礎上,我們亟需發現更多可干預的新靶點。這包括但不限于免疫檢查點相關的新靶點、腫瘤微環境調控靶點、表觀遺傳調控靶點等。這些研究方向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將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最終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我們需要通過多中心協作和轉化研究來推進這些領域的進展。
Q2:目前,多項研究聚焦結直腸癌免疫治療聯合治療方案,您如何看待免疫聯合治療在中國患者中的未來潛力?
王峰教授:
今年結直腸癌免疫治療領域有兩項重大研究,為評估免疫聯合治療在中國患者中的未來潛力提供了關鍵依據。在術后輔助治療方面,ATOMIC研究針對錯配修復缺陷(dMMR)III期結腸癌患者展開創新探索。該研究在傳統6個月術后化療基礎上,聯合應用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進行一年免疫治療。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50%,三年無復率從76%升至86%,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術后輔助方案,有助于降低復發風險、提高長期生存率。
不過,這一成果也引發新思考。當前新輔助治療進展顯著,我們團隊采用PD-1±CTLA-4方案,可使結直腸癌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達80%。在此背景下,未來部分患者是否還需手術,術后是否要長期免疫治療,值得深入探討。建議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識別高危患者。這類患者在無免疫禁忌癥時,可考慮化療聯合免疫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大部分低危患者,手術聯合化療或許足夠。此外,我們期待新輔助化療III期臨床結果,尤其是PD-1±CTLA-4方案與單純手術對比的結果,有望更新結腸癌治療模式,實現個體化、精準化治療。
在晚期患者治療中,CheckMate 8HW研究更新了長期隨訪結果,為免疫聯合治療提供新證據。該研究對比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雙免聯合)與納武利尤單抗單藥治療MSI-H/dMMR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治療12、24、36個月時,雙免聯合治療組無進展生存(PFS)率均顯著優于單藥組,證實了雙免聯合治療的優勢。基于此,我們需思考MSI-H患者是否應盡早采用免疫治療,尤其是雙免治療。目前免疫治療有PD-1抗體單藥、PD-1+CTLA-4聯合等多種選擇,后者或能帶來更大獲益。
綜合來看,免疫聯合治療在中國結直腸癌患者中潛力巨大。術后輔助治療中,對特定高危患者有望降低復發、提高生存率;晚期治療中,雙免聯合已顯優勢。但要充分發揮其潛力,還需深入研究,明確適用人群、治療時機和療程等關鍵問題,實現個體化、精準化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
Q3:在您看來,在未來結直腸癌聯合治療方向,臨床研究設計應該注重哪些方面?如增加協同效應、降低毒性,或是探索更精準的患者亞群。
王峰教授:
未來結直腸癌聯合治療的臨床研究設計應當重點關注以下方向,這些方向既需要兼顧科學性又需具備臨床實用性。首先,精準的患者分層至關重要,這包括在疾病早期階段就系統性地整合分子分型檢測,特別是要明確區分dMMR/MSI-H等免疫治療敏感亞群,正如今年ASCO大會多項研究強調的那樣。對于晚期患者,一線治療選擇必須基于分子特征進行個體化決策。
其次,完善生物標志物體系是推動精準治療的關鍵。我們團隊2019年的研究已證實POLE/POLD1突變可作為泛瘤種免疫治療療效預測標志物,未來需要進一步建立多維度生物標志物評估體系并驗證其臨床適用性。同時,基于原發腫瘤部位的個體化治療策略仍需重視,左側RAS/BRAF野生型患者應優先考慮抗EGFR聯合化療,而右側腫瘤則更適合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
最后,治療方案優化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考量,包括通過機制研究提高聯合治療的協同效應、開展毒性管理相關研究以及探索最佳治療時機和序貫策略。這些研究方向都應當將精準醫學理念貫穿始終,通過轉化研究指導臨床決策,最終實現療效最大化與毒性最小化的平衡。
Q4:您團隊目前聚焦于哪些探索方向?能否與我們分享最新研究進展?
王峰教授:
我們團隊目前主要聚焦三個關鍵研究方向并取得階段性進展。在病因學研究方面,基于千人規模的全外顯子測序隊列,我們首次系統揭示了中國結直腸癌患者較西方人群具有顯著更早的中位發病年齡(提前15 ~ 20年),目前正深入探究導致這一差異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和后天環境因素,特別是要闡明中國早發腸癌的特異性分子特征。
在早診技術開發領域,我們正致力于無創篩查方法的創新研究,重點探索血液甲基化標志物在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旨在建立適合中國人群的“液體活檢-腸鏡確認”的二級篩查體系,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在治療策略優化方面,我們正在構建基于多學科協作的全程精準治療模式,整合外科、內科、放療、病理和分子診斷等多學科優勢,重點解決臨床實踐中的關鍵問題,包括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療效預測和耐藥機制等研究方向。這些工作將為提升我國結直腸癌診治水平提供重要循證依據。
專家簡介
王峰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主任醫師、院長助理、內科主任
華南惡性腫瘤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PI
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副理事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結直腸癌專委會常委
醫學界腫瘤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