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第二顆“子彈”已經上膛。這次不再是超跑風的電動轎車,而是一臺奔著“全民Model Y”去的智能SUV,名字叫做:小米YU7。雷軍說要做“汽車界的蘋果”,那YU7這次能不能成,就看它能不能像iPhone SE那樣,把旗艦的體驗打到入門的價格段。
從最新曝光的信息看,YU7幾乎是“平臺復用”的典范:車長接近5米,軸距3米,和SU7共用一套電子電氣架構,外觀照搬“數碼產品式設計語言”,從燈組到前臉全是“有熟悉感的驚喜”,連激光雷達的布局都一毛一樣。但問題來了——這臺更大、更高的SUV,要怎么定價?會不會重蹈那些以為自己是“高端新能源”的友商覆轍,把價格定高結果被市場打臉?
我們先拉一把橫向標尺,看看它的假想敵。特斯拉Model Y,國產純電SUV的價格錨點,目前售價區間是25.89萬起。小米在之前的發布中,已經明示YU7的主要競品就是Model Y,而SU7當初之所以敢從21.59萬元起售,正是吃準了Model 3那根神經。現在問題來了:YU7會不會也玩一把“價格破局”?
別急,我們從小米SU7的打法說起。那臺車為什么能以“中大型轎車”的尺寸,賣出緊湊級價格?答案很簡單——它不是賠本賺吆喝,而是把手機時代的供應鏈優勢照搬到汽車上,加上雷軍豪賭式的研發投入,把研發費用、供應鏈資源、甚至前期的虧損,全壓在了一個字上:“攤”。
而SU7的成功,已經讓這筆攤銷成本見底。架構有了、產線鋪了、零部件大量采購合同簽了,SU7是小米汽車的“鋪攤”,YU7才是“回本”。這意味著,YU7反而比SU7更有可能走性價比路線,因為邊際成本已經被SU7那10萬+銷量壓得足夠低,甚至入門版連激光雷達都可以砍掉,直接用視覺方案走量。
現在再來看小米YU7的售價,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起售價會打到22萬以內,甚至雷軍一咬牙來個“19.99萬”,也不是不可能。別覺得這是胡說——當年小鵬G6、哪吒L、零跑C10不都靠20萬出頭的價格殺進來的?YU7再這么一殺,不僅直接錨死Model Y的中低配版本,連一眾“新勢力SUV天團”也要瑟瑟發抖。
更狠的是,YU7并不是個“簡配版SU7”,它是正兒八經地給大家補上“高重心空間焦慮”這個痛點的產品。SU7是封神了,但說到底它是轎車,屁股坐低了就不適合帶娃、載貨、長途。而YU7剛好填上了這一塊的空白:后排空間、后備廂容積、通過性全都翻番,滿足家庭用戶的“全場景剛需”。這個時候,如果再配上Pro或Max版本的智駕,那就是“城市用車中的SUV全能王”,而不是什么僅僅靠“外觀拉風”的過氣網紅車。
市場也需要這樣一臺車。在智能純電SUV市場,沒有一臺能做到“體驗感不降級、價格門檻夠誠意”的新產品。Model Y賣得好是因為別無選擇,而不是它產品有多性感;比亞迪宋PLUS DM-i和騰勢N7都還在不同戰線,沒能真正壓制特斯拉。現在小米YU7如果用22萬就能把激光雷達、800V、輔助駕駛這些“聽起來很貴的玩意兒”全塞進去,那雷軍這次可能又要卷翻一片了。
當然,也別以為小米會只靠低價取勝。YU7這車,其實更像小米把自己“中端旗艦”造車路線貫徹到底的代表作:SU7是“大玩具”,YU7才是真正能跑量、能進家庭的“爆款核心產品”。如果SU7是秀場,YU7就是菜市場。
寫到這我們基本可以下個判斷:小米YU7的定價極可能會在22萬元起跳,高配干到28萬封頂,依舊維持“你花25萬買到40萬體驗”的邏輯。如果它真的敢以19.99萬起售,那就是明擺著把市場攪爛一遍——Model Y要哭,問界M7要虛,理想L6都得重新調整心理價位。
SU7是小米“打響第一槍”,YU7就是“小米汽車真正開始賺錢”的第一款車。這一槍打得有多狠,就看上市那天,雷軍敢不敢再掀一次桌子。別忘了,小米是把熱搜當作發布會開頭曲的品牌,每一次定價,都可能是一次重新定義行業規則的宣戰書。
這次,YU7要給的不只是一輛SUV,更是一份小米對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提價答卷。而我們,就坐等答案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