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程序員的印象當中,出自澳大利亞的知名軟件,似乎只有Gavin King 創造的Hibernate。
但是在西澳大利亞的首府珀斯,一個不懂技術的女生,卻創立了一家公司,在一個細分的賽道,超越了軟件巨頭。
今天來聊一聊梅蘭妮的故事。
0 1
草根創業
梅蘭妮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職業花樣滑冰運動員,但是卻在西澳大利亞大學讀了商學和傳播專業。
在教同學們基本的計算機設計時,她意識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現有的設計軟件實在是太復雜了!最基礎的知識都得學習一個學期。
想設計一個海報或者傳單,你得會用Photoshop,Illustrator,Word之類的東西排版,導出成高質量的PDF,然后到商店去打印,這個流程實在是復雜。
對于這種情況,大多數人也就是抱怨一下,但是梅蘭妮卻發現了一個商機:為什么不設計一個在線工具,在一個地方完成所有工作呢?
她和男友克里夫商量了一下,決定在一個“小市場”里驗證自己的想法。
梅蘭妮的媽媽是個老師,一直負責學校的年鑒設計,需要把一年中學生的照片、活動記錄、重大事件等記錄下來,形成一本書。
制作年鑒通常要花費上百小時,是一件繁瑣的工作。
梅蘭妮決定先用一個在線工具把這個小事情給搞定了。
沒有辦公地點,就用媽媽家里的客廳。
沒有錢,就從親戚那里借。
她和男友都不懂技術,于是外包給了一個公司。
2008年,一個用Flash技術實現的一個網站:Fusion Books 上線了。
Fusion Books配備了一個設計模板庫,可以填充照片、插圖和各種字體,讓用戶可以使用簡單的拖放工具設計自己的學校年鑒。
從網站界面看,Fusion Books具備了一個明顯的特征:簡潔的設計,這也是梅蘭妮后來再次成功的重要保證。
事實證明,梅蘭妮有著極佳的商業眼光,她的Fusion Books非常火爆,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年鑒出版商,有400所學校都使用了Fusion Books來制作年鑒,業務甚至擴展到了法國和新西蘭。
梅蘭妮不得不暫停學業,全身心投入其中。
0 2
孤身闖硅谷
Fusion Books大獲成功,下一步就是融資擴張,讓這個在線設計工具從高中生的小池塘跳出來,進入設計領域的大海洋。
梅蘭妮在一個“西澳年度發明家”的比賽獲得了亞軍,遇到了硅谷風險投資人Bill Tai。
Bill Tai建議她去硅谷,因為澳大利亞的風險投資并不活躍。
2012年,梅蘭妮飛到舊金山,住在哥哥家的地板上,開始四處尋找風險投資。
梅蘭妮近乎近乎瘋狂地工作, 在一個購物中心的美食廣場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打了無數電話,在領英上聯系了無數的人。
她4點半起床,冒著安全風險去火車站坐車,就是為了能按時參加一個7:30開始的介紹會。
她連續熬夜36個小時,“差點兒失明”,就是為了在Deadline之前把計劃書發出去。
但是融資這件事情出乎意料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
1.風險投資者們不想在澳大利亞做交易,那里沒有創業生態系統。
2.梅蘭妮和男友都不是技術出身,Bill Tai 告訴他們,沒有技術團隊,是無法獲得投資的。
梅蘭妮四處找技術人員,Google Wave的前負責人Lars Rasmussen幫忙面試,可惜沒有一個過關的。
Bill Tai舉辦了一個風箏沖浪的聚會,風箏沖浪是一種極限水上運動,很符合創業者的那種冒險的氣質,有很多風投企業家和沖浪愛好者參加。
為了能加入這個圈子,梅蘭妮不得不開始學習風箏沖浪。
在舊金山那陰冷、鯊魚出沒的領域咬牙練習,雖然毫無樂趣,還不得不給Bill Tai 發郵件說:“太興奮了,剛玩完風箏沖浪回來——簡直不敢相信有多好玩……”
然后抓緊說說自己的進展:“順便說一句,我找到了一位非常有潛力的技術主管。他非常熱衷于我們的概念,為了獲得更多股權,他愿意接受比現在低得多的工資......”
三個月過去了,簽證已過期,花光了9000美元的梅蘭妮沒有找到技術人員,被無數風投拒絕,真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刻。
受到重大打擊的梅蘭妮給自己寫了一個便條,給自己打氣:
梅蘭妮,你真的很累了。
你正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但你能挺過去。其實并沒有真正發生什么壞事,你只是感到沮喪,因為你習慣了快速取得成就。現在的環境很艱難。但毫無疑問,你會成功,你會找到你需要的團隊,獲得你需要的投資,建立起你一直夢想的公司。
這樣的人注定要成功的,她就缺少一個機會。
0 3
找到合伙人
回到澳大利亞,梅蘭妮把公司從西澳的珀斯搬到了東邊的悉尼,那里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更多。
她一邊繼續運營Fusion Books,一邊繼續尋找投資。
梅蘭妮不斷地播種下一顆又一顆種子,期待它們生根發芽。
終于,好運降臨了,之前一直聯系的前Google Wave設計師卡梅倫同意加入他們,這是一個世界級的設計師和程序員。
(左梅蘭妮,中克里夫,右卡梅倫)
卡梅倫負責產品開發,克里夫擔任業務運營主管,梅蘭妮負責產品創意和愿景,三人分工明確,創業團隊成型。
梅蘭妮受邀參加另外一次風箏沖浪聚會,這一次遇到了更多的科技公司創始人。
在聚會中,梅蘭妮開始不斷地推銷自己的產品。
他們把新產品命名為Canvas Chef,在這個平臺上,設計師可以像廚師在披薩上添加配料一樣,在空白模板上添加圖形元素。
這成功地吸引了風投人里克·貝克的注意,他認為這是一件非凡制作,不過他也建議:去掉Canvas中的"s",變成Canva,就像當年theFacebook中“the”被去掉一樣。
里克·貝克最終投資了130萬美元,澳大利亞政府也提供了配套補助。
從第一次向投資者推銷算起,已經過去三年了,被風投拒絕了上百次以后,Canva正式啟航了。
0 4
低調上線,口碑爆炸
2013年,Canva正式上線,大家認為會有大量用戶前來注冊使用,為此,工程師團隊準備了完全之策,晚上也熬夜加班待命。
但是用戶寥寥無幾,程序員們垂頭喪氣地睡著了。
不過,Canva口碑在慢慢發酵:
1.它解決了一個大而痛苦的問題
在Canva出現之前,你需要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Powerpoint、Word、Excel 以及其他一大堆軟件。
不經過學習,沒有專業知識,是搞不定的。
在Canva出現之后,任何人打開網頁就可以輕松開始設計。
2.它設計得輕松易用。
Canva用起來非常快捷和簡單,沒有陡峭的學習曲線,團隊精心設計了新手入門流程,讓用戶幾分鐘內就完成設計,極大地建立了人們的設計信心。
人們開始在Twitter上討論 Canva,開始在博客上分享 Canva,甚至創建了自己的 Canva 教程。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也給Canva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網絡形象,于是Canva成了大家設計網絡形象的首選。
2014年10月,Canva的注冊人數達到了100萬。
到了2015年,每月都有300萬個設計在Canva上產生。
2017年,公司實現盈利,付費客戶近30萬。
2018年,公司融資4000萬澳元,2019年,再次融資1.5億澳元。
2021年,公司估值400億美元,每月活躍用戶達到7500萬。
2024年,有了錢的Canva分別以 4.8 億美金和 3 億美金的價格,買下了Affinity 和 Leonardo.ai。
可以簡單理解為它買下了另一個“Photoshop”和另一個“Midjourney”。如果說之前Canva主要面對普通用戶,入門級市場,現在Canva真的要威脅巨頭Adobe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西方軟件在中國經常是水土不服,但是Canva卻取得了罕見的成功,克里夫聘請了領英(LinkedIn)中國區前負責人來建立中國大陸辦事處,并且用本地工程團隊從零開始開發了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anva:可畫。
中國版本的Canva支持創建小紅書帖子,微信公眾號封面等本地化內容,支持二維碼,和本地流行的通信工具深度集成,受到了中國用戶的歡迎。
0 5
尾聲
寫完Canva的故事,我最感概的并不是Canva有多么成功,而是梅蘭妮那強大的執行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因為做一個在線設計工具這樣的點子,很多人都會想到,但只有Canva做成了。
她發現了設計市場的痛點,毫無猶豫,立刻行動,創立了Fusion Books,在小眾市場獲得成功,驗證了想法。
然后跑到美國去找風投,為了進入融資圈子,克服內心恐懼去學習風箏沖浪,在最黑暗的、最絕望的時刻還能給自己打氣。
她沒有技術背景、沒有資金、沒有人脈,唯一擁有的就是行動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經歷上百次的拒絕,最終取得真經,這實在是太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