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倩
經(jīng)常,有一幕場景在我的眼前浮現(xiàn):孔子與弟子們描繪理想的生活場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吹過沂河邊的那場浩大煦風,兩千年來不斷惠澤后人。作家李敬澤把從古人那里獲得的生命豐沛潤澤寫進了《詠而歸》一書,以此安頓身心。而張煒先生則以深邃思考與文學眼光探究和剖析正儒、偽儒之別,這就是最新出版的《為孔子一辯》一書。
書名即詩眼,一個“辯”字點睛作者的思想內核,為找尋、接近、指認一個真實的孔子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儼然,這是兩位思想者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如張煒為孔子精準畫像:“他是一位謹慎保守的變革者、專制王權隱忍的抵抗者、活潑豐腴的人、感性豐盈的藝術家、最能夠與現(xiàn)代溝通的思想家。”作者心中有此一問: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國坐的那輛馬車,將會駛向何方?漸行漸遠的轔轔之聲,無處不在地叩擊著我的靈魂。
實際上,張煒先生的“儒學之辯”淋漓地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它不是某個時間段內的即興發(fā)問,而是不斷積累的思想寶庫。從《古船》中的隋抱樸和隋見素、《獨藥師》中的季昨非,到《艾約堡秘史》中的淳于寶冊,再到《河灣》中的傅亦銜,張煒的精神世界乃是儒道互補,抱樸見素,他始終遵循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強大的理性主義。
隋抱樸在老磨坊和葡萄園里苦思冥想;淳于寶冊在艾約堡里安靜思考,歷經(jīng)小漁村之戰(zhàn)后他重回小書店,立志做個嗜讀的人、著書的人;而傅亦銜接手河灣,他的父親臨死仍在尋找“仁公”……小說故事內容迥異,作者滲透的思想極為一致,尊崇讀書和做學問,以此抵抗外部環(huán)境的“異化”和驚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淳于寶冊的強烈發(fā)問:“我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走到今天,該往哪里走啊?”這恰恰觸及本質的問題——價值觀的重塑,靈魂的皈依。
“讀取是困難的。”這是張煒先生的由衷之言,他在書中由歷史燭照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反思當下,探究正儒、偽儒,為我們還原了一位有血有肉、言辭可愛的孔子,像是住在隔壁的長者,隨時可以訪問或促膝對談。
無獨有偶,學者劉再復曾以學問的形態(tài)劃分儒學,有政治儒學(以董仲舒為源頭)、心性儒學(以朱熹、王陽明為發(fā)端)、宗教儒學(以康有為的孔教會為典型)、原典儒學(李澤厚先生提出)。他曾以《紅樓夢》為例闡釋賈寶玉,賈寶玉是拒絕“表層儒”(君臣秩序)、服膺“深層儒”(親情)的赤子,他超越了儒學的價值觀。回到現(xiàn)實中,比較來說,正儒的核心是“愛人”,即廣施博愛;偽儒的核心是“治人”,即對人的統(tǒng)治。當然,偽儒不僅是位高權重者硬性強扭,還有自身的屈從和遷就,后者屢見不鮮。
作者擁有超越文本之上的獨特審美,從孔子的待人接物、講學授業(yè)、周游列國入手,闡述他的思想“述而不作”,如履薄冰地對待機會,看到他的貢獻,也清醒認識到時代背景下他的局限,以及深受孔子影響的大儒如董仲舒等人對后世的影響。書中還有另一條線索,西方文化代表人物托克維爾、蘇格拉底等的縱向對比,打開深闊視野,深掘思想的流變,觸摸精神的脈息。
書中有個關鍵詞:金屬扳手,意指維修輪轂的工具,暗喻改造世界的信心,即“找個機會,拆卸和改裝這臺隆隆轉動的專制機器”。
那輛吱嘎作響、落滿灰塵的馬車(有時也會坐牛車)走過十四年的泥濘長路,孔子飽嘗危難屈辱,難逃搜查之劫,饑餓、圍困、監(jiān)禁、追殺,最可怕的是不被理解。臨淄街頭聽到《韶》樂,他稱“盡善盡美”,直呼“三月不知肉味”;泗水河邊一聲長嘆,詩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遇見弟子“躺平”,他痛罵其是“爛木頭”“糞土墻”;看見盲人樂師走過來,他細心告知臺階、左膝、旁邊坐的是誰;田成子弒君,他齋戒三日,請魯哀公出兵討伐;當心愛的弟子顏回死了,其父請求孔子賣掉馬車為兒子置辦外槨,孔子以不因私情破壞禮制而拒之……
足可見,孔子大事大節(jié)講道義,言談舉止有分寸,把禮儀看得與生死同等重要。他的那輛木車,承載著一介寒儒讀書做官、入世求仕的理想,也承載著書齋和廟堂的沖突。但是,他著述育人、訂《詩》正《樂》,是用另一種方式傳道。
張煒先生寫道,“道理和意趣在生長,在不同的光線下變換顏色,這就有了無限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理性分析,思想之路從來都是迂回向前的,有多艱難就有多重要,關鍵是看見和照亮,“一生言說是仁政,儒學的核心是愛人,這已經(jīng)很頑強、很耿勇了”。“耿勇”一詞分量很重,能夠感受到從春秋時代走來的孔子的自強不息。要知道,讀取有時候也是誤讀,被遮蔽和被異化的孔子,需要我們共同去發(fā)掘、走近和認識,某種意義上也是重新認識自己。
時至今日,蜿蜒的車轍無限延伸,“詠而歸”的歌聲響徹耳畔。借《為孔子一辯》一書,我們溯源文化發(fā)展流脈,審視正儒、偽儒交織的復雜環(huán)境,從而找回丟失的大勇,還有“扳手”。昔日的金屬扳手,早已幻化為思想的“開關”,經(jīng)常擦拭,照亮前路。
孔子的木車緩慢前行,朝向精神深處,每一步都是思想者的低吟。
(本文作者為濟南80后青年作家,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