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會珍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fā)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lián)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南北朝(420-589年),指中國歷史上從420年東晉滅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統(tǒng)一全國,所形成的南北對峙局面。南朝承自東晉,有宋、齊、梁、陳四朝,江州屬南朝。其中南朝梁(502-557年)因建立者梁武帝蕭衍,又稱蕭梁、南梁,存活五十余年。史料記南梁大同五年(539年),有州一百零七,江州屬其一,潯陽郡屬江州。世人熟悉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這時候。梁武帝第七子梁元帝蕭繹,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封湘東王,大同中(541-546年)任江州刺史,大寶三年十一月(552年)即位于江陵,改元承圣,在位三年后為西魏所擒,遇害。
南朝梁 江州尋陽郡
《文苑英華》收錄有梁元帝約在541-546年間率隨從登臨江州百花亭詩作《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百花亭,《方輿勝覽》卷二二“江州·亭軒”:“百花亭,在都統(tǒng)司,梁刺史邵陵王倫建。”即江州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百花亭。梁元帝詩中的荊楚,指南朝荊州治所江陵,蕭繹初為荊州刺史,后出任江州刺史。史料記載《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隱藏了一段蕭繹與一位荊州姑娘的兒女情長,詩中講述的并不是人們熟知的幼盲一目的蕭繹和他那最有名怨偶“半面妝”的徐娘昭佩的故事,而是與一位名叫李桃兒的江陵小姐。
《資治通鑒·卷一六五·梁紀二十一》記載了“半面妝”
《南史·廬陵威王續(xù)傳》載:蕭繹之母阮修容為梁武帝寵幸,得益于武帝長子蕭綱之母丁貴嬪的幫助,故蕭繹與蕭綱關系很好。但與蕭綱同母弟弟蕭續(xù)雖年少玩伴,年長后卻關系緊張。蕭繹任荊州刺史時,認識當?shù)夭琶簿慵训呐永钐覂海旒{為妃。后蕭繹帶李桃兒回行宮,被蕭續(xù)發(fā)覺,訴至梁武帝。蕭綱雖盡力從中斡旋,武帝仍不準李桃兒進宮,蕭繹只好將她送回荊州。蕭繹送李桃兒返荊州時寫了一首《送西歸內人》詩:“秋氣蒼茫結孟津,復送巫山薦枕神。昔時慊慊愁應去,今日勞勞長別人。”
蕭繹在江州刺史任上的一天,突然傳來蕭續(xù)死訊,這個消息讓他高興之極,甚至走進內室跳了起來,木屐都蹬破了,“聞問,入閣而躍,屟為之破”。沒過多久,蕭繹從江州刺史再次轉任荊州刺史,與李桃兒相聚。史料沒有記載他們后來是否美滿,但前面這段風流情話倒是留下了幾首詩,隱約提及。
一是蕭繹在江州刺史任上寫的《登百花亭懷荊楚》。詩末“試酌新清酒,遙勸陽臺人”,用的是楚襄王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賦》中寫巫山神女對楚襄王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遙勸陽臺人”即為安慰荊州的李桃兒,“懷荊楚”,也懷念荊楚之人。
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南梁·蕭繹極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灑行路,垂楊拂砌塵。柳絮飄晴雪,荷珠漾水銀。試酌新清酒,遙勸陽臺人。
二是隨蕭繹一起登臨百花亭的南朝詩人朱超(道)詩作《奉和百花亭懷荊楚》。詩中“亭高登望極”描寫百花亭登高遠望之景。朱超(道)歷史上是個小人物,從這首詩看,他曾追隨梁元帝蕭繹。《隋書·經(jīng)籍志》稱其為“梁中書舍人”。
奉和百花亭懷荊楚南梁·朱超(道)亭高登望極,春心遠近同。莫恨荊臺隱,云行不礙空。柳色浮新翠,蘭心帶淺紅。若因鵬舉便,重上龍門中。
三是南北朝梁、陳之際著名詩人陰鏗有詩《追和登百花亭懷荊楚》。從題目看,他當時未與蕭繹同行,而是后來“追和”之作。陰鏘在蕭繹為湘東王時任職法曹參軍,梁亡后在陳朝為官。他的詩中“陽臺可憶處”直指李桃兒所居之處,且勸梁元帝既然不得相聚,只能朝朝暮暮地思念了,“唯有暮將朝”與后來北宋秦觀“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有異曲同工之妙。
追和登百花亭懷荊楚
南朝·陰鏗江陵一柱觀,潯陽千里潮。風煙望似接,川路恨成遙。落花輕未下,飛絲斷易飄。藤長還依格,荷生不避橋。陽臺可憶處,唯有暮將朝。
詩開頭從江陵的一柱觀點出李桃兒所居之地,寫潯陽與江陵相隔千里江潮點出蕭繹所在江州治所。接下來從蕭繹的角度遙望江陵,只見綿綿不絕的風煙、迢遞不斷的水路,似乎江陵、潯陽關山阻隔、長路迢迢,后來初唐王勃的“風煙望五津”與此處“鳳煙望似接”神同。“川路恨成遙”的“恨”字畫龍點睛。從落花輕、飛絲斷隱喻李桃兒的孤苦無依,惹人憐愛,寫藤長依格、荷生不避橋,借藤、樹,荷、橋的相依相隨,反襯兩人的不能相依相隨。多輪遞增的離別愁緒抒發(fā),最后結語陽臺可憶,暮暮朝朝,說不盡的思念余韻裊裊。詩情詞意顯然超越了蕭繹的《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和朱超道的《和奉和百花亭懷荊楚》。
陰鏗的追和之作情致婉轉,深情綿邈,把當事者蕭繹在百花亭抒發(fā)的的婉轉情思寫的情深似海,陰鏘后來也確實是因其文才蓋世獲得陳文帝賞識。
后人對陰鏗此詩評價甚高,百花亭也一躍成為江州代名詞。唐代李頎《送皇甫曾游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云:“百花亭漫漫,一柱觀蒼蒼。”借百花亭喻江州,遙寄問候江州刺史韋應物。
同治13年《九江府志》 編者配圖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謫居江州司馬期間,除《琵琶行》外,還留有《百花亭》和《百花亭晚望夜歸》等詩作。那時江州尚未有“琵琶亭”之名,而百花亭距蕭繹題詩已過近三百年。
百花亭唐·白居易朱檻在空虛,涼風八月初。山形如峴首,江色似桐廬。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
如今江州(九江)已無百花亭遺跡,梁元帝在江州任刺史的往事亦鮮有人提。三百年后,白居易的《琵琶行》橫空出世,琵琶亭自此成為江州地標,“亭”再未超越琵琶亭,百花亭也漸被歷史淹沒,隨江水東流,無聲無息。
【作者簡介】
辛會珍,1969年11月出生,山西臨汾人。九江某央企從事管理工作30多年,研究員。業(yè)余喜宋史研究。
【編后記】
崔若林老師《亭臺樓閣顯滄桑 》一文寫道:百花亭,在舊府城東隅,具體地址難以確證。梁刺史邵陵王綸所建,因梁元帝大同三年作《百花亭懷荊楚》一詩而聲名大振,后有朱超(道)和,陳陰鑒追和,隨風附雅,遂成為江州名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