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詩云,“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如果選擇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jié)飲食,當然非粽子莫屬。
作為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食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粽子,中國有多少地方,就有可能有多少種粽子。
問題來了:全國那么多種粽子,到底哪里的最好吃?
仲夏端午,烹角黍
DUAN WU JIE
古代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 。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 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四季出現(xiàn)于市場。長安有專門制作粽子的店,技藝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艾葉浸米裹成。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更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jié)令食品。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且已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2009年,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列入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端午和我們的聯(lián)系,超越了地理的界限,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有所聽聞,粽子也被列入“中國通”們不能錯過的美食。
吃甜吃咸,這是個偽命題
DUAN WU JIE
所謂吃貨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咸。每逢端午,粽子甜咸之爭,總是“烽火不斷”。
“粽子粉”分成兩大幫派,分別是“北派”甜粽子和“南派”咸粽子,各自占領著半壁江山。互不相讓,互不低頭,都想捍衛(wèi)自己心愛粽子的王者地位!
央視曾組織一項甜咸粽子的調查,有46%的網(wǎng)友支持甜粽子:
包裹著花生、大棗等各種甜餡料兒,再裹著粽葉的清香,吃前蘸一點蜂蜜,大大咬一口,簡直人間美味!只羨粽子不羨仙……
有49%的網(wǎng)友支持咸粽子:
選勁道十足的后腿肉,用筷子一戳,粽子里的肉香自然而然地飄散出來。一口咬下去,那口感,那嚼勁,那滿足感,好吃得根本停不下來!
此外,有5%左右的網(wǎng)友表示兩種都愛,可謂甜咸通吃的“吃貨黨”~
中國地大物博,美食文化發(fā)達, 各地飲食習慣不同是很正常的,應該要彼此尊重和包容,一味以自己的口味為衡量標準,甚至去貶低其他地域的飲食風俗,實在是太過偏頗的一件事。
粽子該吃甜還是吃咸,雞蛋該這樣吃還是那樣吃,這又有什么重要呢?
世界和而不同,才能美美與共,對于熱愛美食的人來說,愛吃、好吃、能夠隨時吃到,才是作為一名吃貨最幸福的事。
正所謂:人生如粽,可鹽可甜。
粽子,被中國人玩出了花兒
DUAN WU JIE
一顆粽子,裹著上千年的文化。
如果只是把粽子的風味局限在甜咸之爭,實在小看了中國人對粽子的創(chuàng)造力。
且看中國人把一只小小的粽子,做出了多少花樣?
浙江嘉興:鮮肉粽
提及咸味粽子,嘉興鮮肉粽作為“粽中之王”稱霸一方。
干粽葉必須提前一晚浸泡成碧綠色;糯米淘洗干凈后要用白糖、鹽、紅醬油拌勻;肉也只選新鮮的豬腿肉,用白酒和調料揉搓后裹滿調料味……
一把糯米、一塊肥肉、一塊瘦肉、再一把糯米,簡簡單單地成就粽中王者。
福建泉州:燒肉粽
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
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廣西壯族:壯粽
廣西壯族的壯粽,可以大如枕頭。
糯米、綠豆、五花肉、綠豆、糯米的“2+1+2”式組合 ,恰如有老有少的一家人。
壯粽吃粽的時候也頗為講究尊長,家里的長者開粽后才真正迎來吃粽時刻,在日常生活中傳承著孝悌的傳統(tǒng)文化。
廣東肇慶:裹蒸粽
在廣東肇慶,一種似粽非粽的金字塔形傳統(tǒng)小吃,成為端午的焦點,當?shù)厝肆晳T叫它“茶點王”,也叫裹蒸粽。
南北朝時期,裹蒸粽就作為“御食”“貢品”出現(xiàn)在宮殿之中。現(xiàn)在,裹蒸已經(jīng)是尋常人家端午時節(jié)一道節(jié)令飲食。
“外包冬葉三幾片,糯米綠豆放里邊,肥肉芝麻作肉餡,裹好扎牢蒸半天”。流傳了2000年的裹蒸包裹方法,傳遞著裹蒸的原汁原味。
云南臨滄:竹筒粽
云南粽子,外形最為獨特的當屬臨滄竹筒粽,極具傣族特色。
每當新竹長成,臨滄人期待的粽子容器也有了著落。他們砍下新竹、內裝糯米等配料,粘糯的米粒中,滲透了肉香脂香和竹筒粽葉的清香,口感香甜軟糯。
海南儋州: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是海南儋州漢族傳統(tǒng)名點,海南的十大特產(chǎn)之一,也是中國地理標志農(nóng)產(chǎn)品。
其種類多,體態(tài)大,根據(jù)粽葉和餡料的不同,做出香肉粽、魷魚粽、干貝粽、豬肉蛋黃粽、排骨蛋黃粽等,真的是色香味俱全。
儋州有一種名為簍簍粽的粽子。 制作時選當?shù)嘏芎5?海鴨蛋、配上儋州青鹽田的海鹽等調料,用菠蘿葉編成簍,自然的饋贈就是美味的底色。
湖南汨羅:牛角粽
在端午故里的湖南汨羅,當?shù)靥禺a(chǎn)一種形似牛角的汨羅牛角粽,端午當日,龍舟賽手們總要先吃上幾個牛角粽,再奔赴激烈的競賽之中。
食用堿,是汨羅牛角粽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在堿水的作用下,糯米顆顆晶瑩剔透、泛著淡淡的橙黃色,既可單獨包裹成粽、也可以與五花肉或者豆沙搭配,成就咸甜兩種口味。
海南苗族:五色粽
熱帶的夏天是五顏六色的,海南苗族的五色粽子也是最靚的。
染成黑、紫、黃、紅四種顏色的糯米,還有白糯米,構成了五色粽子的基底 ,加上當?shù)靥禺a(chǎn)五腳豬的五花肉,一只只獨木舟樣的粽子就做成了。
孩子們把煮好的五色粽掛在身上,和其他小孩一起比誰家的粽子最鮮艷,為端午增添了幾分趣味。
云南文山:馬腳桿粽
在云南文山,壯族人擅長包一種名叫馬腳桿粽粑的粽子。
芝麻桿燒成灰,趁熱拌進未經(jīng)淘洗的糯米,反復揉搓直至白糯米變得黑亮 ,是馬腳桿粽的精華所在,配合脫皮的綠豆、和腌制的五花肉,一顆粽子也就制作完成了。
既可以蒸著吃、也可以切成片,煎著吃或者炸著吃,各有風味。
潮汕:雙烹粽
在潮汕地區(qū),一種集合了甜和咸兩種口味的雙烹粽,讓人吃了就忘不了。
雙烹粽的特色在餡:一半咸、一半甜。 咸味來自咸蛋黃、蝦米、香菇、香腸、蓮子、栗子和南乳豬;甜味則來自綠豆沙或紅豆沙和糖漬鵪鶉蛋。
將兩種餡料放在一起,但絕不能攪勻,少部分的甜餡和大部分的咸餡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粽子里,卻也甜而不膩、咸而不齁。
陜北地區(qū):黃米粽
在陜北一帶,大黃米替代白糯米,成為粽子的主角。
黃米,學名叫黍米,吃起來有一股軟糯的清香味 ,當?shù)厝肆晳T先將黃米浸泡48小時,讓它微微發(fā)酵,米粒也稍微變軟些。
紅棗是黃米粽的最佳搭配,外用蘆葦葉包裹, 蘸以白糖、桂花醬、玫瑰花醬、古法紅糖,如果什么也不加,紅棗的香甜也足夠回味。
廣西隆林:黑米粽
黑米粽又稱黑粽粑,有天然黑糯米版,也有用草木灰染色的白糯米版。制作時,選用高原盛產(chǎn)的草果、板栗、綠豆、食鹽等調料,再取粽葉捆扎即可。
煮后即食自然可以享受粽子美味,經(jīng)過煎炸或者燒烤后的粽子,則增加了一份油香。黑粽子個頭較大,一個將近一斤,更適合多人分享。
四川:辣粽
都知道四川人愛吃辣,但沒想到他們連粽子都不放過!
辣粽的制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北京:北京粽
北京粽子口味豐富,一般分四種。
第一種是白粽子,純糯米制成無味的,蒸熟后蘸糖吃,既美味又解暑;第二種是小米粽,用紅棗做餡,蒸熟后能看到黃澄澄的黃黏米里嵌著紅棗,直接化身“黃金裹瑪瑙”;
第三種是小棗粽,主要以小棗、果脯為餡料;第四種則是豆沙粽,餡心用豆沙,相對少見一些。
家鄉(xiāng):媽媽粽
作家琦君寫道:
端陽是個大節(jié),也是母親大忙特忙、大顯身手的好時光。想起她靈活的雙手,裹著四角玲瓏的粽子,就好像馬上聞到那股子粽香了。
小時候過端午,最期盼吃粽子的時刻。 當縷縷蒸汽帶著蘆葉糯米清香從木鍋蓋縫中飄出來,彌漫整個屋子的時候,粽子就可以出鍋了。
粽子還沒散熱,我們就迫不及待剝開來,吃得滿屋香。一旁的母親,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縱使粽子的形狀、口味變幻莫測,但記憶最深刻的,永遠是獨屬于故鄉(xiāng)的味道;
縱使眾口難調,適口者珍,或許統(tǒng)一的答案都是“媽媽包的粽子最好吃!”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就是世間最大的幸福。
甜,咸,辣,酸……中國大地上到底有多少種粽子,顯然數(shù)不清。
當我們吃粽子時,入口的是田間作物、嘗的是華夏百味、抿的是童年味道、不忘的是親情牽掛,留下的是人與自然的紐帶。
汪曾祺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不管你鐘意哪種口味,只要愛吃,不妨就在端午放“粽”一下吧。
愿你能收獲仲夏時節(jié)里,一份美妙與安康;
愿你總能發(fā)現(xiàn)世間美好,“粽”享歲月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