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好樣的。
說出了多數人很久就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動不動就以反詐的名義,百般刁難客戶,受此苦久矣。
實名制實行時間不也短了,騙子仍然橫行,為什么?誰給詐騙提供了方便?詐騙電話用的號碼哪里來的?實名了嗎?虛擬電話為何物種?
一萬個疑問。
電信網絡詐騙層出不窮,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面對這一社會痛點,防電詐的戰線究竟該由誰來牽動,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既然手機已經實行了實名制,工信部作為通信行業的監管部門,自然應當擔負起防電詐的重任,限制運營商為犯罪分子提供便利。
金融部門則不應過度干預民眾的正常金融活動,更不能以此為由侵犯公民財產權。然而,這種觀點或許過于簡化了問題的復雜性。
任何試圖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因此,那些呼吁金融部門以防電詐為名隨意限制民眾資金流動的聲音,顯然忽視了個人隱私權和財產權的保護。
在法治社會中,我們不能因為存在詐騙的風險,就無視對合法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雖然手機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詐騙行為,但犯罪分子的手法日益狡猾多變,單純依靠工信部的監管難以全面防范。防電詐工作并非孤立,它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同作戰,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將責任完全歸咎于某一部門或機構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實際上,防電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力度,確保各項防范措施落到實處;
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技術防范水平,協助政府部門追蹤打擊犯罪行為;同時,廣大民眾也應提高自身的防騙意識和能力,不輕易泄露個人信息,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
防電詐不僅僅是工信部或金融部門的事情,它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感。我們應該摒棄片面的觀點,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這一問題,攜手共建一個既安全又便捷的生活環境。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讓電信網絡成為傳遞溫暖與正能量的橋梁,而非欺詐的工具。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到底是咋想的?真的是為了防止詐騙嗎?被騙了他們又沒有賠償過?他們以反詐的名義,真實原因在哪里?
銀行業反腐“迷局”:誠信之墻,由何人來修?
近日,《南方都市報》發表聲明,支持存款人,直指“反詐”為名,對存款人存款和取款活動加以約束。此問題一出,立即引發社會反響:存款人的經濟自由到底要怎么保證?所謂的“反詐措施”,究竟是銀行應盡之責,還是越權之舉?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你們很熟悉的畫面。到銀行取款時,工作人員謹慎地問道:“這么多的存款是做什么用的?”那人點了點頭,然后繼續問道:“那老板的姓名呢?有沒有合約?”急的話,還要填寫幾張表格,反復核對。你會不會感覺自己更像一個嫌疑犯,而不像一個存款者?
反腐:名頭響亮,實際成效不佳
銀行以“反詐”的名義來約束存款人的行動,這一點初看起來很有道理。可是,真的是如此么?不說其他,就說手機實名制實施以來,各種騙局也越來越多。而現在,電信公司也很“聰明”地把一個虛擬號放出來了,這不就是一個騙子的助手嗎?難道銀行還能讓那些詐騙分子“銷聲匿跡”不成?
更令人費解的是,存款者把自己的資金存在銀行里,這分明是一筆正當的私人資產,如今卻要跟打官司一樣,被審問案情。在此基礎上,存款人成為“防詐對象”,而銀行則成為“偵探”。問題在于,騙子們是否真的如此誠實?他們就不會變招嗎?
“執行尷尬”在底層職員中普遍存在
更不要說底層的小職員了。你可以想象一下,銀行的工作人員既要維護顧客的心情,又要維護顧客的利益。稍有疏忽,存款人不滿,抱怨增加;若是按照規矩來,那就尷尬了。這樣的“兩頭跑”,不但會降低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也會讓存款人與銀行產生更大的矛盾。
“反詐”是不是另有玄機?
還有不少網民提出了更加大膽的問題:為什么銀行經常對大額資金進行限額管理,這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人說害怕資本流出,有人說要保持銀行的流動資金,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托辭”。這種推測或許并不完全正確,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雙方之間的互信破裂時,無論做什么事,都會被人認為是居心叵測。
小股“蠶食”,大勢力之害
從部分網民的經驗看來,對小額存款的限制也并非罕見。但問題在于,今日限額有限,明日則有可能進一步減少。存款人逐步喪失金融自由,將來可能真的只有“名義儲蓄”了。這就像是一只溫暖的青蛙,當你意識到不對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信用與財務危機
沒有人會否定,信用是銀行的基礎。遺憾的是,今天的銀行從“服務機構”到“上級部門”的角色更多了。存款人對存款的信心已由原先的信賴轉變為懷疑、乃至反對,其蔓延范圍不但波及到了個人與銀行業的關系,也會動搖整體的金融系統。而當這種信心崩潰的時候,即便是銀行業想要補救也已經太遲了。
“防”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
防范欺詐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手段和手段也十分重要。要想徹底消滅欺詐,僅憑銀行封堵存款是不行的,還得從欺詐鏈的根源上著手,例如加強對通信運營商、虛擬電話等的監控,加強科技偵察與追蹤。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以存款人為“靶子”來防范詐騙,也不要為了“管理便利”而以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為代價。
口頭上都是為你好。實際上呢?
所以,在最后,小編還是要問問:在誠信逐漸被消磨的進程中,存款人的權利該由誰來承擔?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來和我們說說你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