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藥材種植群里,常看到這樣的消息:“川芎還在跌,今年包地的錢都要搭進去了!”“水蛭囤貨商急得跳腳,我家池子的水蛭都不敢賣了……”“車前子?去年還110元,今年21元都沒人要,明年說啥也不種了!”
這不是個別農戶的抱怨,而是2025年中藥材市場的真實縮影。今天咱們就聊聊這三種“跌得讓人心疼”的藥材——川芎、水蛭、車前子,它們到底經歷了什么?種它們的農民又該咋辦?
一、跌得“肉疼”的三種藥材:從“香餑餑”到“燙手山芋”
先看一組扎心的數據:
川芎:2022年漲到42元/公斤的高價,2025年5月新貨上市后,產地價跌到15.5-16元/公斤,3年跌了62%!
水蛭:2022年春季清水統貨最高1750元/公斤,現在直接腰斬到740元/公斤,跌幅近60%!
車前子:2022年2月沖到110元/公斤的歷史高價,2025年凈貨才20-21元/公斤,暴跌81%!
用農民的話說:“去年還想著靠它蓋新房,今年連化肥錢都快掙不回來。”
川芎主產區彭州的老張說:“2022年川芎漲到42元時,村里幾乎家家擴種,連荒坡都開墾了。誰想到今年新貨一上市,價格直接‘跳水’,包地的大戶最慘——地租、雇工費都是成本,現在賣一斤虧一斤。”
江西泰和種車前子的李大姐更無奈:“2022年我家種了5畝,賣了5萬多塊;今年種了3畝,毛貨才17元/公斤,扣掉種子、化肥錢,一畝地凈賺不到1000塊。要是請人采收,直接倒貼錢!”
二、跌價背后:都是“供需”這只手在撥弄
這些藥材為啥跌得這么狠?說來說去,繞不開“供需”二字。
1. 川芎:高價刺激擴種,供多了自然“不值錢”
2021-2022年川芎價格暴漲,從20多塊漲到42元,農民眼睛都紅了——“種川芎比種玉米劃算10倍!”于是副產區包地大戶瘋狂擴種,主產區散戶也跟著加面積。
結果2025年產新季,新貨扎堆上市,市場根本“吃不下”。更麻煩的是,前幾年的庫存還沒消化完,新貨一到,庫存越堆越多。供遠大于求,價格不跌才怪!
不過主產區彭州的散戶日子稍好點——他們自己種、自己收,沒地租、少雇工,成本低,還能勉強賺點;副產區包地的大戶就慘了,地租+雇工費,成本直接“壓垮”利潤。
2. 水蛭:需求“跟不上”,高價撐不住
水蛭的故事更像“過山車”:2018-2019年價格低迷(850-900元/公斤),很多養殖戶棄養,產量大減;2020年開始價格暴漲,2022年沖到1750元/公斤。
但高價沒撐多久——這兩年水蛭的需求沒跟上,藥企、藥廠采購量上不去,市場“沒人接盤”,價格自然一路滑到740元。有藥商嘆氣:“現在水蛭庫存多,需求又疲軟,后市估計還得跌。”
3. 車前子:產能“報復性恢復”,豐收反成“負擔”
2022年車前子漲到110元/公斤時,農民爭著種——“這哪是藥材,簡直是‘地里長錢’!”結果短短兩年,產能就“報復性恢復”,價格開始震蕩下跌。
2025年更尷尬:江西、四川產區雖然種得少了,但天氣好、長勢旺,反而又是個豐收年!新貨多、陳貨還沒賣完,商販都在觀望,收購價一壓再壓(毛貨17-18元/公斤)。農民算了筆賬:“一畝地產130公斤,賣毛貨才2000多塊,扣掉種子、化肥、除草錢,剩下的還不夠請人采收——這活,誰干誰虧!”
三、說句大實話:藥材市場,“漲”和“跌”都是循環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難道藥材價格就沒個準頭?說漲就漲,說跌就跌?”
其實,這就是農產品市場的“周期律”——高價→刺激擴種→供大于求→價格下跌→虧損棄種→供小于求→價格反彈→高價,周而復始。
就像川芎,2022年的高價是“因”,2025年的低價就是“果”;車前子2022年的瘋狂擴種,也注定了2025年的“跌跌不休”。
但換個角度想,這未必是壞事。只有經歷“跌價”的陣痛,農民才會調整種植結構,減少過剩品種;庫存消化完了,市場供需平衡了,下一輪行情才會來。就像文中說的:“只有經歷完整的周期輪回,才能為下一波大行情積蓄力量。”
四、給種藥材的農民:這4件事,現在就得準備
作為和土地打交道的人,咱們沒法“左右”市場,但能“調整”自己。結合這三種藥材的教訓,給大家提4個建議:
1. 別“追著高價跑”,多看看“供需賬”
2022年川芎、車前子漲到天價時,很多人跟風擴種,結果現在虧慘了。記住:高價往往是“陷阱”——價格越高,意味著種的人越多,未來跌的風險越大。
平時多關注藥材市場的供需數據(比如庫存、新種面積、需求變化),別只盯著眼前的“高價”。
2. 別“一棵樹上吊死”,試試“分散種植”
種藥材和種地一樣,“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可以試試“主種1-2個穩當品種+搭配1-2個小品種”,比如川芎+艾草,車前子+金銀花。市場跌了這個,還有那個撐著。
3. 算清“成本賬”,別當“糊涂戶”
包地的大戶尤其要注意:地租、雇工費、農資成本,這些都得提前算清楚。比如川芎,副產區包地成本3000多/畝,現在16元/公斤的價格根本cover不住;但主產區散戶自己種、自己收,成本低,還能賺點。
能自己干的活,盡量別雇工;能省的成本,盡量省——“省一塊,就是賺一塊”。
4. 關注“庫存”和“政策”,別當“后知后覺”的人
藥材價格和庫存、政策(比如醫保采購、出口限制)關系很大。比如車前子現在陳貨多,新貨又豐收,短期內難漲;水蛭需求疲軟,后市可能繼續跌。這些信息多留意,該減種就減種,該轉賣就轉賣,別硬扛。
最后說兩句
種藥材就像“種希望”,但希望背后是風險。今年這三種藥材的“跌價潮”,給所有種植戶提了個醒:市場有周期,盲目跟風要不得;成本要算清,分散種植更安心。
或許明年、后年,川芎、水蛭、車前子還會漲回來,但那時候,站在行情里的,一定是那些“提前準備、理性種植”的人。
咱們農民不容易,但咱們也最懂“春種秋收”的道理——熬過寒冬,才能等來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