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報》(5月21日第6版)
春蠶共育增收有方
蠶農采摘桑葉。 本報通訊員 陳紅云 攝
5月,巧家縣迎來了春蠶養殖的黃金時期。在白鶴灘街道舊營村小蠶共育室,技術員與蠶農站在一排排蠶匾架間,專注地觀察著蠶寶寶的生長狀況。“小蠶共育依托恒溫恒濕的標準化模式,讓共育蠶種成功率大幅提升。去年我們共育了801張小蠶發放給養蠶大戶,還有一些大戶在我們的技術指導下自行繁育,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巧家營蠶桑技術服務中心經理陳本清介紹,今年春季育小蠶185張,通過20天的快速增收周期,能為群眾帶來可觀的收益。
據了解,小蠶共育是通過人為營造適宜小蠶生長的環境,培育出體質健壯、數量充足的小蠶發放給農戶,不僅規范了蠶業生產秩序,更為現代蠶業技術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小蠶階段,蠶生長發育迅速,是增強其體質的關鍵時期,飼養得當能為后續蠶繭豐收筑牢根基。經過共育的小蠶,不僅發育整齊,發病率也大幅降低。蠶農領回后,只需精心喂養20天左右,就能收獲蠶繭變現,凸顯出蠶桑產業“短、平、快”的效益優勢,有力地促進了蠶農增收。
“去年我家養了30張蠶,收入7萬多元,效益很不錯。今年春蠶養了8張,預計收入3萬元左右。”說起養蠶帶來的收益,白鶴灘街道舊營村瓦窯村民小組蠶農雷沖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24年,巧家縣共發放蠶種2.16萬張、產出鮮繭700噸,蠶農收入3660萬元;生絲產量110噸,實現工業產值6100萬元。生產的蠶繭解舒率達75.3%,上車率和上繭率分別達96%、95%,平均解舒絲長約850米、繭絲長約1250米,生絲等級達到國家生產品級6A級的最高標準,品質卓越。
目前,巧家縣正構建共育示范點、技術下鄉的雙輪驅動模式,通過示范點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蠶桑技術團隊持續開展田間指導,推廣新品種與自動化養殖設備,力爭2025年進一步提升小蠶共育覆蓋率,鞏固20天見效益的產業優勢,推動全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云南日報 記者 沈迅 通訊員 王先員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