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人民大會堂內,盛大的國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燈火輝煌,軍政要員齊聚一堂。
朱德身著元帥服,端著酒杯,穿梭于陸海空三軍將領之間,舉杯相敬。
他停在一位海軍少將面前,目光一凝,隨即笑容滿面:“營長同志,好久不見。還記得嗎?你當年可繳過我的槍!”
少將已年過花甲,聽罷愣了一瞬,隨即臉上浮現幾分羞澀,像個年輕士兵般拘謹起來。
剛要開口,周總理已笑著走來,輕拍朱德的肩膀:“老總,不能記仇啊!不打不相識嘛。”
朱德爽朗一笑:“這不是記仇,是記住了我有過這么一位好營長!”
繳過元帥的槍
在中國革命史上,袁也烈的名字或許不為大眾熟知,但他的經歷足以令人驚嘆。
他是開國少將,卻曾是元帥的上司。
他入黨的時候,彭德懷、賀龍尚未加入。
他走進軍官學校時,陳毅、羅榮桓尚未投身軍旅。
他在黃埔任教時,徐向前的聲望還不及他。
而在南昌起義中,他甚至繳獲過朱德的槍。
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汪精衛繼蔣介石之后叛變革命,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人,血雨腥風席卷全國。
面對慘烈形勢,葉挺率部決定參戰,袁也烈時任24師72團3營營長,受命帶隊開赴南昌,任務是奪取并控制東門。
起義前夜,袁也烈帶兵駐扎城外,為刺探敵情,他獨自化裝潛入偵察。
觀察后,他發現敵軍武器精良,兵力是我軍兩倍有余,硬拼無疑是以卵擊石,唯有智取方能取勝。
他迅速制定計劃,命令部隊偽裝成疲憊不堪的模樣,隨意散落在東門外的營房前露天休息。槍支隨意放置,行囊橫七豎八,一副毫無防備之態。
敵軍巡查后見狀,以為這支隊伍早已筋疲力盡,毫無戒備,便放松了警惕。
夜深,人聲寂靜。
袁也烈下令,全員悄然起身,綁緊綁腿,扎緊腰帶,左臂纏上白毛巾作為識別標志。
此時,敵營之內,一個團部、一個營部、七個步兵連以及一個重機槍連,總兵力達兩個營,比師部預估的要強得多。
但袁也烈深知,真正的勝負不在于兵力對比,而在于戰術運用。
敵軍已中計,決戰時刻已至。
他相信,只要快、準、狠,以迅雷之勢攻其不備,勝利便觸手可及。
袁也烈指揮部隊,故作鎮定地沿街行軍,目標直指敵軍營房。
抵達后,他以駐扎為名,向敵團長申請在營房附近露宿。
敵軍見狀,毫不設防,甚至連巡邏都懈怠了幾分。
戰機已現,萬事俱備。
午夜時分,戰斗命令悄然下達。
士兵們屏息等待,手指緊扣扳機。
凌晨,沉悶的槍聲驟然劃破夜空,三聲槍響落定,袁也烈一聲令下:“沖!”
霎時間,戰士們如疾風驟雨般涌入敵營,槍聲、喊殺聲混成一片。
敵軍倉促應戰,但已被打得措手不及。
短短兩小時,營房被徹底控制。
戰斗尚未結束,南昌城內的槍聲依舊震耳欲聾。
袁也烈立刻命令部隊封鎖東門,設置掩體與路障,嚴防敵軍突圍或增援。
就在此時,一名身著國民黨軍服的中年軍官策馬而來,神色匆匆。
袁也烈警覺地大喝:“站住!”
那軍官剛翻身下馬,便被戰士們迅速包圍,繳械押送至營房。
不久后,副官神色慌張地跑來報告:“周恩來說,剛才抓的軍官,不是別人,正是朱德。”
袁也烈一聽,大驚失色,急忙趕去“請罪”。
誰料,朱德哈哈大笑,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說道:“你警惕性還蠻高的嘛!”
小插曲歸小插曲,戰果依舊輝煌。
這一戰,袁也烈以區區一營之力,徹底殲滅朱培德部一個團,南昌起義的勝利再添一筆。
鐵骨錚錚,大顯身手
1931年春,袁也烈因戰斗受重傷,被秘密送往上海養傷,化名“袁映吾”。
當時,他一邊恢復身體,一邊繼續學習黨的最新文件。
2月的一個深夜,英國巡捕突然破門而入,翻箱倒柜,最終在他的房間搜出了關鍵的會議文件。
敵人如獲至寶,立刻將他押走。
路上,他冷靜地對同樣被捕的桂仰之交代:“審訊時,文件就說是我的,其他一概不認。”
言語簡短,卻已布下應對之策。
獄中,敵人不遺余力地施加酷刑。
吊打、電刑、老虎凳……
40多天的嚴刑逼供,換來的只有袁也烈緊咬的牙關和沉默的目光。
他始終未曾透露任何黨的機密,更未牽連同志。
面對皮開肉綻、傷痕累累的革命者,敵人束手無策,最終只能搬出洋特務羅織罪名,以“危害民國”罪名判處他5年有期徒刑。
1934年10月,國民黨宣布大赦,袁也烈原本應刑滿釋放。
但敵人并不甘心,出獄前竟威逼他寫悔過書。
面對威脅,他不假思索,嚴詞拒絕。
敵人惱羞成怒,索性以“頑固不化、拒不悔改”為由,將他轉押至臭名昭著的蘇州反省院。
蘇州反省院,名為“反省”,實為政治犯的集中營。
這里充斥著酷刑、洗腦、利誘。
但袁也烈不低頭,不妥協,不被動搖,始終保持警覺,以冷峻的目光審視敵人的每一次試探,以堅定的沉默回擊敵人的每一次逼迫。
十個月過去,敵人徹底無奈,只得讓他寫了一份“棄商就農”的志愿書,將他釋放。
一個不屈的靈魂,終究無法被摧毀。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階段。
日軍的“掃蕩”與蠶食戰術步步緊逼,敵后根據地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袁也烈被調任山東清河軍區參謀長,與司令員楊國夫并肩作戰。
他全力協助指揮,制定靈活機動的作戰方案,帶領部隊粉碎了敵人的無數次圍剿,成功保衛了抗日根據地。
時間進入1944年,清河軍區擴編為渤海軍區,袁也烈升任渤海軍區參謀長。
一年后,他再度晉升,出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此時,抗戰已經進入反攻階段,黨中央指示:先攻克小城市,肅清內地敵偽,穩固后方,再向大城市進軍。
袁也烈深知,必須抓住戰機,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他與楊國夫攜手指揮,采取步步推進的策略,率領部隊收復了鄒平、青城、惠民、齊東、濟陽、鹽山、寧津、無棣、商河等城鎮,徹底肅清了渤海區鐵路沿線以外的日偽勢力。
經過一系列戰斗,共殲滅敵軍兩萬余人,解放區版圖大幅擴展,戰局迎來了決定性轉折。
不久,楊國夫奉命率部進軍東北,袁也烈則接任渤海軍區司令員,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新的威脅也隨之而來。
抗戰勝利在即,蔣介石開始暗中策劃“接收”,妄圖與殘余的日偽勢力合流,搶奪勝利果實,破壞解放區的穩定。
面對這一陰謀,袁也烈決定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他指揮部隊發起禹城、晏城戰役,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徹底殲滅大量偽軍,并擊潰日軍渡邊師團131聯隊,共擊斃、俘虜敵軍1000余人。
此戰大獲全勝,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妄圖借日偽勢力壓制解放區的企圖。
戰報傳至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親自下達通令嘉獎,對袁也烈的果敢決策和卓越指揮給予高度評價。
此役之后,渤海軍區徹底穩固,華北解放區的戰略布局更加牢不可破,為即將到來的全國解放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6年初,解放戰爭的硝煙尚未彌漫整個中國,但各地戰斗已悄然打響。
袁也烈率部進駐德州,準備解除城內偽軍的武裝。
就在此時,停戰命令傳來,國共雙方受命暫時停火。
北平“和平調處”執行部派出小組趕赴德州進行調停,美蔣代表也隨之介入。
談判桌上,袁也烈毫不退讓,與對方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三天內,他據理力爭,揭露國民黨軍隊暗中調兵遣將、企圖破壞停戰協議的企圖。
最終,2月8日,雙方簽訂了執行停戰命令的臨時協議。
可敵人言而無信,協議不過是掩蓋陰謀的幌子。
偽軍不斷挑釁,制造摩擦,試探我軍底線。
果然,不久后,蔣介石公然撕毀停戰協議,戰斗不可避免地爆發。
面對敵軍反復無常的背信棄義,袁也烈下令:攻城!
南門、西門、北門——三路大軍同時發起突擊。
戰斗迅速而猛烈,城內偽軍毫無招架之力,紛紛繳械投降。
而那個躲在美方代表床底下的國民黨中將王繼祥,最終也未能逃脫,成為解放戰爭中被俘的首位國民黨中將。
德州戰役勝利后,袁也烈被任命為山東解放軍第七師師長。
他率部三次攻打鄒平城,與敵軍展開血戰。
這場拉鋸戰中,他精準運籌,先后殲敵2600余人,擊斃敵軍少將李凱榮,粉碎了國民黨第193師、第77師的反撲,穩固了解放區的防線。
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計45萬大軍,向山東解放區大舉進攻,企圖一舉殲滅山東野戰軍。
面對敵軍洶涌壓境,袁也烈指揮渤海部隊機動轉戰黃河南岸,采用運動戰戰術,以靈活穿插、連續突襲的方式,先后解放齊東、博興、廣饒及小清河以南大片區域。
在他的指揮下,敵軍主力被迫龜縮至膠濟鐵路沿線,山東解放區的戰略態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1948年2月,渤海軍區主力整編為渤海縱隊,袁也烈兼任縱隊司令員。
他率部南下,策應山東兵團在津浦鐵路中段作戰,成功配合兄弟部隊攻克濰縣城。
9月,他奉命率渤海縱隊參戰濟南戰役,并在戰役結束后出任濟南特別市警備區第一副司令員,負責新解放區的治安整頓與戰后恢復工作。
1948年11月,解放戰爭進入決勝階段,袁也烈率部參加淮海戰役。
徐州解放后,他被任命為徐州警備司令員,確保這一戰略重鎮的安全,并為后續南下作戰提供堅實后方支撐。
1949年3月,山東解放戰爭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袁也烈被調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協助張云逸迅速建立山東軍區的領導機構,整編部隊,為即將到來的全國解放做好全面準備。
緊接著,他參與指揮了解放青島與長山列島的戰役。
面對國民黨海軍的最后頑抗,他統籌陸海協同作戰,最終成功收復山東最后一塊國民黨占領區,宣告山東全境徹底解放。
為人民海軍奠基
新中國成立后,海疆仍然風雨飄搖。
國民黨殘余海軍盤踞東南沿海,妄圖依托制海權阻止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袁也烈被任命為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與司令員張愛萍一道,承擔起組建人民海軍的歷史重任。
這支海軍起步艱難,既沒有現代化艦艇,也缺乏專業海軍人才,唯一的依靠,是一群來自陸軍的工農戰士,他們大多未曾踏足過大海。
但袁也烈堅信,一支真正屬于人民的海上力量,可以邊戰斗、邊成長。
短短幾個月,華東軍區海軍建設初見成效,一批批水兵登艦出海,練兵備戰,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展開。
很快,人民海軍在戰斗中嶄露頭角,先后擊沉、擊傷多艘國民黨艦艇。
1955年1月,人民海軍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蛻變。
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海軍航空兵、艦艇編隊與陸軍、空軍密切協同,打響了人民海軍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聯合登陸戰。
這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真正具備了兩棲作戰能力,徹底摧毀了國民黨在東南沿海的最后防線。
1955年9月,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袁也烈被授予少將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以表彰他在人民軍隊、尤其是海軍建設中的卓越貢獻。
此后,他繼續擔任人民海軍的重要職務,推動艦艇現代化、加強海防布署、培養專業海軍人才,為這支新生的海上力量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支持。
他的努力沒有被歷史遺忘。
年復一年,他的付出逐步展現出深遠的影響,為今天中國海軍的騰飛,鋪設了一條不可動搖的基石。
如今,當中國海軍乘風破浪,駛向深藍,我們依然能夠看到袁也烈等奠基者們的影子,他們曾在一無所有的年代,憑借信仰與奮斗,點燃了人民海軍的第一縷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