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正常MR解剖
肩袖,主要由四塊肌肉組成: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些肌肉的肌腱在肱骨大結節和小結節處匯合,形成一個袖套狀結構,包裹并穩定肩關節。在MRI(磁共振成像)中,肩袖的正常解剖表現為:
岡上肌:起自岡上窩,止于肱骨大結節的上部。在MRI上,岡上肌肌腱通常表現為均勻的低信號,但在接近附著點約1cm處可能呈現中等信號,這被認為是正常表現,不代表損傷。
岡下肌:起于岡下窩,止于肱骨大結節的中部。MRI上,岡下肌肌腱也表現為均勻的低信號,與岡上肌相似,但其位置和形態有所區別。
小圓肌:起自肩胛骨的外側緣,止于肱骨大結節下部。在MRI上,小圓肌肌腱通常與岡下肌肌腱相鄰,并表現出相似的低信號特征。
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窩,止于肱骨小結節。肩胛下肌肌腱在MRI上同樣呈現為均勻的低信號,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肩袖的正常MRI解剖還包括肩關節的其他結構,如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等。這些結構在MRI上的表現也是評估肩袖健康狀態的重要參考。
肩袖損傷的MR表現
肩袖損傷在MRI上主要表現為肌腱的高信號影和/或肌腱形態的改變,具體表現如下:
肌腱信號增高:在MRI的T2加權圖像上,肩袖肌腱中出現高信號影,這通常是由于肌腱的水腫、出血或炎癥引起的。信號增高的程度和范圍可以幫助判斷損傷的嚴重程度。
肌腱形態改變:肩袖肌腱在MRI上可能出現變細、不規則或連續性中斷等形態改變。這些改變提示肌腱的撕裂或斷裂,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關節積液:肩袖損傷后,肩關節內可能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導致關節積液。在MRI上,關節積液表現為高亮液性信號影,通常位于肩袖損傷部位或肩關節腔內。
肩峰下間隙積液:肩袖損傷還可能累及肩峰下滑囊,導致肩峰下間隙積液。這種積液在MRI上同樣表現為高亮液性信號影,有助于診斷肩袖損傷及其并發癥。
肩袖 冠狀面: 從前往后連續觀察,沿著岡上肌腱觀察至肱骨頭前部附著處,可觀察到與之成90°走行的肱二頭肌腱的長頭肌腱(肱骨結節間溝走行),岡上肌腱近肱骨附著處是岡上肌腱撕裂最常見的部位,撕裂表現為低信號的肌腱被水樣高信號取代,通常從前向后。繼續向后翻閱圖像應能見到其余正常的岡上肌腱。在肩鎖關節水平的后面,岡上肌腱移行為岡上和岡下肌腱纖維共同附著區域,稱為聯合肌腱。繼續向后翻閱圖像可見岡下肌腱附著于肱骨頭后上方即大結節后方。天狀面輔助觀察肩袖三角區域有助于確定肩袖的哪些成分存在撕裂或肌腱病。
岡上肌腱變性與撕裂
A.正常岡上肌腱前部: B.正常岡上肌腱中部層面: C.岡上肌腱變性: D,岡上肌腱中部完全撕裂: E.岡上肌腱滑囊面部分撕裂; F.岡上肌腱關節面部分撕裂
岡上肌腱鈣化肌腱炎
岡下肌腱撕裂
肩袖橫斷面: 可觀察到岡上肌腱和岡下肌腱都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岡上肌腱在肩峰下走行、位于肱骨頭前上方,而岡下肌腱呈扇形從肱骨頭后方繞行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其他平面若觀察到異常,橫斷面可提供輔助參考
A.正常岡上肌腱附著處:B.正常岡下肌腱附著處;C,肩胛下肌腱附著處:D.岡上肌腱附著處完全撕裂:E.岡下肌腱完全撕裂;F.肩胛 下肌腱撕裂
肩袖矢狀面: 重點觀察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組成的肩袖結構,不管是肌肉的萎縮還是肌腱的退變、撕裂,都可在矢狀面上確診。小圓肌的非肌腱撕裂性的萎縮并不少見,而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的肌腱撕裂引起的攣縮通常在矢狀面上呈現相應肌肉假性萎縮的形態,因此一旦在矢狀面上發現肌肉萎縮都需要結合其他兩個平面注意甄別。此外,矢狀面還用于肌肉內囊性病變的評估,如囊腫,與肌腱撕裂高度相關。矢狀面從內向外連續觀察,尤其在肌腱附著處應仔細,此處易發生撕裂,表現為水樣信號替代原本肌腱的低信號,如肱骨大結節處(岡上肌腱附著偏前,岡下肌腱附著偏后 ),肱骨小結節處(肩胛下肌腱附著 ),如有撕裂,須在冠狀面上測量裂口,綜合三個平面評估。
A.遠端岡上肌腱:B,肩袖肌腱:C,肩胛下肌腱層面:D,肩胛下肌層面:E,岡上肌遠端撕裂:E,岡上肌腱部分撕裂:G肩胛下肌腱撕裂:H.肩胛下肌撕裂后攣縮
肩胛下肌腱撕裂影像表現
聲明:臨床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