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目標感如同指引方向的明燈,為他們的行動提供動力和方向。然而,許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似乎缺乏明確的目標感,對學習、生活甚至未來感到迷茫。作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想告訴各位家長,孩子沒有目標感,往往與以下三個關鍵因素密切相關。
一、過度安排:剝奪選擇權,目標感無從生根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關愛和期望,習慣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每天的時間安排,到興趣班的選擇,再到未來的職業方向,家長們事無巨細地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像被牽著鼻子走的木偶,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家長們需要學會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可以給他們提供幾個選項,讓孩子自己決定是選繪畫還是書法,是學舞蹈還是學樂器。當孩子有了選擇的權利,他們會覺得這些事情是自己感興趣的,是自己想要去做的,從而產生內在的動力,目標感也會慢慢培養起來。例如,有位家長在給孩子選興趣班時,列出了鋼琴、圍棋和足球三個選項,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最終選擇了足球,因為他對運動充滿熱情。在學習足球的過程中,孩子主動設定目標,比如要在比賽中進幾個球,要提高自己的球技等,目標感逐漸增強。
二、過度規劃:追求確定答案,抑制探索勇氣
很多家長總想著給孩子規劃好每一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成長,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順利實現成功。于是,他們為孩子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人生規劃,甚至連大學要考什么專業、畢業后要從事什么工作都提前規劃好了。
然而,這種過度規劃的做法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持續探索的機會。目標感并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試錯中逐漸清晰的。孩子需要在嘗試不同的事物、經歷不同的失敗和挫折中,了解自己的興趣、優勢和不足,從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目標。
允許孩子試錯是培養目標感的重要環節。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孩子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比如,孩子可能對某個學科感興趣,于是嘗試深入學習,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并不擅長,或者興趣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家長不應該批評指責孩子,而是要鼓勵他們繼續探索其他可能性。在試錯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積累經驗,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形成目標感的重要基礎。
三、忽視利他:缺乏價值認知,目標感難以清晰
在培養孩子目標感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常常被家長忽視,那就是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許多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個人成就和利益,而忽視了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社會。
鼓勵孩子多參與公益活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幫助別人,對培養孩子的目標感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夠對別人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價值感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讓他們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家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利他。比如,帶領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如捐贈衣物、關愛孤寡老人、參加環保活動等;鼓勵孩子在學校和班級中主動幫助同學,參與班級的各項事務;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關心他人的感受。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