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軍曾占領了中國三分之一領土,給中國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其中有一處地方,日本人曾付出了諸多心血,甚至寧愿放棄本土,也想保全這里,你知道這究竟是哪嗎?為何日本人會對其如此渴望?
日本的“大陸政策”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面積有限資源匱乏,又因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海嘯頻發,并不是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因此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后,便有了繼續向外擴張的野心,而向西登上大陸便是其主要方向。于是很快日本便盯上了我國,而當時我國處于明朝時期,在戚繼光等將領的領導下,最終在1565年將倭寇擊潰,但日本擴張的野心也在此后得到了延續。
尤其是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后,確定了軍國主義體制,并很快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按照日本人的計劃,第一步是吞并朝鮮半島和臺灣島,以此為跳板,向大陸滲透,第二步則是占領中國東北,一步步控制東亞,第三步便是征服中國,稱霸整個亞洲乃至世界。日本也確實是按照這一順序展開的侵略行動。
1894年清朝在甲午海戰中一敗涂地后,迫使其簽訂《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后在1910年通過《日韓合并條約》,殖民朝鮮半島,將其作為侵略東北的前沿陣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武力占領東北三省,并在1932年扶植成立“偽滿洲國”,日本人認為,當時的西方列強也在持續向亞洲擴張,很可能影響日本本土以及已經占領的朝鮮半島、東北等土地,因此為了防止西方列強阻礙日本獲取利益,于是披著偽政權的外衣,本質上東北地區已淪陷為日本殖民地。
此后開啟了全面侵華,日軍在華北、華東、華中三個方向制定不同的進攻路線,試圖通過掠奪資源“以戰養戰”,同時在東北通過強行文化滲透,試圖對中國進行同化。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人更是暴露了其試圖以日本作為中心構建“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不過最終在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堅決抵抗下,日本“速戰速決” 戰略最終破產。
日本最想保全的中國領土
日本最看重的中國領土便是中國的東北,如今中國東北地區除了最核心的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外,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通遼、赤峰、興安盟以及錫林郭勒盟五個盟市,總面積145萬平方公里。東北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比如撫順、鶴崗、雞西等城市都是重要煤礦產地,松遼盆地、遼東半島、渤海灣盆地等地區則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另外還有鞍山-本溪鐵礦帶,黑龍江多寶山銅礦、遼寧葫蘆島鋅礦、吉林磐石鎳礦等等,這些都是工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原料和能源。
同時松嫩、遼河、三江所組成的東北平原,還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區之一,松花江、遼河、嫩江、牡丹江 等多條大河還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得益于這一優勢,東北地區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年產糧食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另外,東北還有豐富的森林、生物等資源。
對于日本來說,占領東北,將助其擺脫資源缺乏的困境,甚至能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因此,在占領東北后,日本在這里投入了諸多心血。支持當地采礦業、制鐵制鋼業、輕工業、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制糖等諸多產業發展。尤其是這里豐富的金屬資源和能源礦產,是武器、飛機等軍事國防裝備制造的重要支撐,日本曾試圖將東北打造為國防產業支點,因此80%以上的投資都集中在重工業和軍事相關領域。
另外,日本還在東北地區修建了大量學校、醫院、銀行等基礎設施,偽滿洲國時期,投入的總規模達到了60到90億日元,同時日本還在大力推行移民計劃,試圖進行永久性侵占。
不過,當時的日本在東北還面臨著另一大壓力,那便是蘇聯,加上太平洋戰爭美國的參與,形成多線作戰。最終在中華民族的頑強斗志和堅定意志下,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并且根據《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日本歸還所有通過武力占領的土地,其本土明確僅限定在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以及周圍附屬小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