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18歲和30歲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我非常認可的一個答案就是,買單意識。
簡單來說,就是人在18歲甚至22歲之前,都是沒有買單意識的。他雖然也生活也消費,但本質上不是自己買單,是誰買單呢?父母,或者社會。
基本上22歲之后,特別是30歲之后,會有買單意識,知道一切所得都是有成本的。
買單意識很重要,有和沒有區別很大,基本可以構建出兩套完全不同的世界觀,現在我刷短視頻,看到一些打工人出門拍在跳廣場舞的老年人配一句話,說我的社保在跳舞之類的。
這一看就是歷經職場毒打的年輕人擁有的覺悟,年齡不說30歲往后,起碼25歲往后了。但18歲和18歲以下的年紀,不會考慮這一點。
我十幾歲時也不會考慮這一點,腦子里很多抽象概念,特別容易亢奮,我記得地震那年我捐了當時兜里所有的錢,雖然也不多,然后我媽說我沒必要捐這么多,我當時還覺得我媽小氣。
那會兒我爸還在給人扛包,我媽還推著三輪車給人攤餅然后被城管滿世界追著跑,現在我知道了這個常識,我給出去的錢,是他倆一個包一個包扛出來的,或者一個餅一個餅攤出來的。
那會兒還最喜歡對比,就像現在誰發了紐約地鐵站很破很爛的圖片評論區肯定一大堆人拍我們這邊地鐵站嶄新的樣子圖片,我估摸著這群人要不未成年,要不確實很優渥。
國內地鐵公司基本就沒有盈利的,之前靠著賣地盈利的深圳地鐵也巨虧幾百億,把之前賺的錢都虧進去了。
為什么深鐵會虧這么多呢?因為錢給了萬科,又是借錢,又是買萬科的債券等等,一直在砸錢。
而其他城市的地鐵公司大多都要靠財政補貼,財政補貼的錢從哪里來?很大一部分來自賣地,當這兩年地都快賣不出去的時候,補貼給地鐵的錢也就少了。
比如佛山地鐵開始提前收工了,并且降低照明,估計車廂空調制冷也降低了,都是為了降低成本。
很多引以為傲的東西背后都是有成本的,18歲時只會關注到引以為傲,30歲之后才會關注到成本。
當你開始琢磨這些東西的成本邏輯時,恭喜你,你已經步入了需要買單的30歲了,這是成熟的開始。18歲時你覺得高大上的地鐵站令你自豪,12年之后的30歲,你看著遙不可及的房價,就應該要學會接受。
世界上沒有都贏的事兒,比如價格低,服務號,資源充沛都同時滿足,如果有,說明錢是從另外一個渠道來的。
地鐵價格低服務好又嶄新,錢就是從另外一個渠道補貼來的,就是樓市,考慮到樓市主要是青中年人在買,所以實際上是這幫人在替乘坐地鐵的人群買單。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人到中年是最累的階段,往上,你的社保在跳舞,往下,你的30年債務補貼了地鐵醫療教育等等,這是你該買單的時候了。
所以年輕人和老年人喜歡看輸贏,但中年人很少關注輸贏,有這個功夫還不如關注關注下自己的血壓血脂尿酸呢,是吧。
很多東西文章不能直接發,歡迎加朋友圈嘮嗑:
-END-2025年5月20日-
*全平臺賬號:挪威TALK(歡迎大家關注)
歡迎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