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感覺全國人民都在薅羊毛啊,真的是史詩級。
我自己也是,不是忙著在三大外賣平臺比價,就是焦慮自己的血糖和體重,畢竟年紀大了,新陳代謝不比當年。
一個月前剛做過一次體檢,本想重新做人。計劃好的周末健康生活——鍛煉,自己下廚做低卡餐,讀書喝茶,結果全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外賣補貼大戰給打亂了。
其實,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跟之前差不多,普普通通的外賣大戰。可當朋友們在群里說,叫外賣不花錢,直接跪了。
打開美團,滿18減18,有些商品到點自取,真正的0元購。
切換到京東秒送,淘寶閃購,也是各種花樣紅包。
甚至每次打開支付寶,都在倒計時逼著你下單,感覺錯過1秒,就錯過了整個世界。
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我告訴自己這是資本游戲,不要被誘惑。但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的手已經不聽使喚地開始下單了。
一杯奶茶原價28元,用券后只要2塊錢,不買就是虧錢!連續兩天,我都罪惡地喝下了奶茶,吃了4份外賣,后面實在是不敢了,怕真得糖尿病。
但我也沒閑著,看著網上大家的分享和攻略。
有一個法子對上班族還挺好,現在不是外賣比堂食便宜嘛,那就先點外賣,等有外賣小哥接單,就電話跟他說,自己去樓下店里直接吃。
外賣小哥不用跑腿賺了小費,我吃到了快速又便宜的中飯,平臺刷了數據,每個人都是贏家,將贏學發揚光大。
但作為一個天天盯著市場的投資者,我在享受薅羊毛快感的同時,腦子里想的卻是另一個問題:這場千億級別的補貼大戰,到底誰買單?
說起來,這已經不是互聯網巨頭第一次打補貼大戰了。還記得2020年的社區團購嗎?當時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甚至連滴滴都殺了進來,燒錢燒得天昏地暗。那時候1分錢買白菜,9塊9買一箱蘋果,大爺大媽們都樂瘋了。但最終結果呢?除了美團優選、叮咚買菜勉強存活,其他玩家基本都黯然退場,留下一地雞毛。
這次外賣大戰,表面上看起來是老劇本的重演,但仔細琢磨,背后的邏輯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首先,參與的玩家變少了。這次主要就是美團、阿里、京東三家,沒有了當年社區團購時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用投資的話說,這是一個更加理性的寡頭競爭格局,而不是無序的燒錢大賽。
其次,戰略目標更加清晰。阿里和京東這次砸錢,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要的不是外賣市場的那點利潤,而是要通過高頻的外賣訂單,把用戶拉回自己的電商生態。
現在的奶茶就像當初的圖書,客單價低、基數大,這點錢,互聯網巨頭燒得起。他們特別喜歡用這種SKU來當鉤子獲取流量,換取更大戰役的勝利。
從高盛的研報來看,這個邏輯是有數據支撐的。外賣市場到2030年預計能達到2.4萬億規模,閃購市場能達到1.5萬億。更重要的是,這些高頻的外賣訂單,能夠有效降低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
要知道,現在電商獲客成本已經高得離譜,一個新客戶可能要花幾百塊錢才能拉來,而通過外賣這種高頻剛需,成本要低得多。
但是,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只看到美好的故事,還要看到現實的風險。
今天的市場表現就很說明問題。
港股一開盤,美團跌了3%多,阿里和京東跌了2%左右。資本市場用腳投票,顯然不太買賬這種燒錢邏輯。
即使后來低開高走,但以外賣為主業的美團仍沒回水面。作為恒生科技ETF的持有人,原來這輪補貼是自己在買單啊。
高盛預測,未來12個月,阿里和京東的外賣業務可能分別虧損410億和260億,美團的利潤也要下降250億。
有意思的是,在平臺股集體下跌的時候,奶茶股卻大漲。茶百道漲超10%,滬上阿姨、古茗、蜜雪冰城、奈雪的茶漲5%左右。
上周才講完奶茶、咖啡的江湖,沒想到還從天而降這樣的餡餅。
苦的是里面暑期兼職的大學生啊,恨死棒打檸檬茶了。
一杯杯的,做不完,根本做不完。
最后,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場大戰反映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深層次變化。
過去十年,互聯網公司靠著人口紅利和模式創新,可以實現高速增長。但現在人口紅利消失了,模式創新也到了瓶頸期,大家只能通過存量博弈來爭奪用戶和市場份額。
不過,作為消費者,如果下次要是還有這種大規模補貼,我還是會喊真香。
畢竟,誰會和錢過不去呀。
來,老鐵們,說說你們這周末的喝了多少杯奶茶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