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1930年5月20日,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全國性哲學社會科學團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以下簡稱“社聯”)在上海成立,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要骨干力量。社聯集聚了一大批進步文化人士,他們以筆為槍,以文為劍,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各種社科知識,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社會進步與變革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今年是社聯成立95周年,深入研究、大力弘揚社聯的優良傳統、革命精神和理論成就,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切實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團結進步力量 不斷發展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沖破國民黨的文化圍剿,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和進步知識分子以上海為中心掀起了一場以探求、譯介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理論為重心的新興社會科學運動。1929年下半年,黨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委”)在上海成立,進一步加強了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在文委的領導和推動下,左聯、社聯、劇聯、美聯等左翼文化團體相繼成立。
在成立之初,社聯就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社聯章程規定,社聯由新興社會科學家組成,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運動為宗旨。社聯綱領強調,社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及國際經濟政治,促進中國革命……有系統地領導中國的新興社會科學運動的發展,擴大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為任務。社聯的成立使得新興社會科學運動有了直接的領導機構,新興社會科學運動蓬勃發展。之后,社聯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先后在北京、廣州、日本東京等地建立分盟,并成立了外圍組織——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以下簡稱“社研”),組織進步青年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年輕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壯大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社研除了在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光華大學等學校建立學生支部,在上海閘北、小沙渡、楊樹浦等工人集中的地區建立街道支部外,在東北、浙江、蘇州、無錫等地也設有分會。由此,社聯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輻射全國其他大中城市及海外等地區的社科活動網絡,將各地的進步力量緊緊相連。
在黨的領導下,社聯團結廣大進步知識分子,通過出版書刊、組織社團、舉辦講座、創辦學校、開展補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各種社科知識,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取得顯著成績。社聯盟員們創辦或合辦了《新思潮》《新思想》《社會科學講座》《社會科學戰線》等數十種社會科學期刊,發起并積極參與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等問題的論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嚴厲駁斥各種錯誤思潮。社聯組織翻譯出版了《哥達綱領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版了一批像李達的《社會學大綱》、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鄧初民的《新政治學大綱》、沈志遠的《新經濟學大綱》、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社科著作和通俗理論讀物。這些著作涵蓋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主要學科,在學科體系、學術概念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在推進新興社會科學運動的過程中,社聯廣泛團結黨內外一批社會科學家和進步青年,逐步形成了一支既具有比較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又繼承中國優秀治學傳統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批歷經新興社會科學運動鍛煉的社科理論家,許多后來成為黨在思想理論界的領導骨干。1985年5月20日,紀念中國社聯成立五十五周年大會在上海隆重舉行,胡喬木同志為活動發來題詞:“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在三十年代的戰斗業績將永垂于革命史冊。”
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貢獻智慧
20世紀30年代,社聯作為黨團結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左翼文化團體,是黨領導文化戰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傳播進步思想、促進抗日救亡、推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進程、鍛煉培養革命文化骨干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一是要持續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強大的政治優勢。百年奮斗中,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創造了與時代相適應的科學理論,指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當年,社聯的先驅者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與國際問題研究,為闡明社會性質、加深了解國情、明確革命任務作出了重大理論創新和貢獻,為我們黨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前途等重要問題提供了基本依據,進而推動了革命的實際斗爭。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深入回答中國具體實際問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不斷加強對“兩個結合”的研究和把握,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強大真理力量、獨特思想魅力與巨大實踐偉力。
二是要接續助力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歷史重任。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社聯推動開展的新興社會科學運動,不僅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際逐漸結合,嘗試建構新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基本概念和傳播話語,初步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基礎,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了有益探索。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切實擔負起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歷史重任,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系統提煉總結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建構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三是要發揚理論緊密結合實際的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社聯不僅是一個具有鮮明政治傾向的學術文化團體,更是一個革命的行動組織。社聯綱領中明確提出“理論與行動的合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社聯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的歷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和特點。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圍繞發展所需、順應民心所向,著力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新對策,不斷推出更多彰顯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特征、體現上海特點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以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為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聚力
上海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重要的發源地,是左翼新興社會科學運動重要的發祥地。以左聯、社聯為代表的左翼文化運動的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激勵和鼓舞上海社科界在新時代不斷砥礪前行、創造文化新輝煌的源泉和動力。當前,上海正錨定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建設目標,積極探索文化改革創新之路。上海市社聯將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牢記初心之志、賡續優良傳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書寫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上海新篇章。
一是提高站位、持之以恒,為深入學習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凝聚眾心。上海市社聯將發揮好上海社科界學術基礎雄厚、學科布局完整、人才隊伍強大的優勢,適應時代要求,立足中國實際,通過組織專項研究、舉辦理論研討、加強期刊專欄專題建設等方式,為扎實推動改革開放新實踐提供學理支撐。打造“理潤申城”等基層理論宣講品牌,用接地氣的方式講透理論內涵,用鮮活案例展示理論實踐。
二是強化擔當、砥礪前行,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集聚眾智。上海市社聯將在守正出新、博采眾長中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持續搭建和完善社科成果評獎、年度論文發布、人文學術評價報告等多維激勵和評價機制,發揮學術評價體系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牽引作用。支持新興領域學術團體發展,著力推動符合國家戰略、適應上海發展、助力學科建設的新學會籌建工作。開展青年學人支持計劃,助力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社科人才體系。
三是只爭朝夕、追求卓越,為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匯聚眾力。上海市社聯將用好用活全國第一家面向市民開放的社會科學館,深度彰顯“社科會客廳”文化新地標功能。不斷深化長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推出更多國際社會聽得懂、易接受,展示上海青年學者優勢的優秀學術外宣產品,走好文明互鑒之路、當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用學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上海精彩。
作者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