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自我的漫長旅途中,真正窺見心智運作機制的時刻,其實只是近幾十年的新鮮事。在此之前,我們對大腦的理解如同盲人摸象,只能依靠外在行為和表現去揣度它的奧秘。而如今,隨著腦功能成像等技術的飛躍,這片曾被哲學家、心理學家乃至神秘主義者爭論不休的領域,終于開始顯露真容。
關于繪制大腦地圖的革命性進展,神經心理學作家麗塔·卡特(Rita Carter)做出了既具歷史深度又飽含人文關懷的觀察。
在她于1990年代末撰寫《這樣看大腦》的初版時,腦功能成像技術尚處起步階段。那時,關于心智運作的知識零零散散,尚無一本能夠將前沿科研成果與人類心智整合為全景畫卷的著作。她寫這本書,正是為了填補這一空白。
卡特的目標,是將這些碎片拼合起來,放入心理學與演化學的框架中,從中找出意義。她將其比喻為早期的地球地圖——即“大腦地圖”。
麗塔·卡特
如今,人類真正決定未來走向的“心智的十年”才剛剛拉開序幕。
在新版序言中,卡特坦言:盡管今天我們對大腦的認知,已遠勝初版時代,但其完整程度,仍如16世紀航海家手中的世界地圖般粗略。那些尚未命名的“神經大陸”仍廣袤神秘,等待人類前往探索。
在這場由大腦地圖引發的意識革命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
后浪科學5月新書《這樣看大腦》
幫助你更好的了解大腦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這樣看大腦
[英]麗塔·卡特 / 著;洪蘭 / 譯
978-7-5567-1249-6
108.00元;2025.5
剖析思想、記憶甚至情緒的神經機制
探索帶來思考、感覺與意識的神經基礎
從歷史與演化角度重建“心智地圖”
揭示我們行為背后不為人知的腦科學原理
本書是一本簡明易懂的神經科學入門書籍,既能幫助我們理解最古老、最基本的謎團之一:大腦與心智之間的關系,還提供了對人類自身的迷人見解,闡明了為什么我們會做出某些異常行為。書中搭配豐富的圖像,帶領讀者深入我們認知的疆野,窺見瞬息萬變的大腦秘密。
從顱相學到大腦分區
試試看,把手指放在頸背,然后慢慢往上移,你會摸到頭顱底部凸起的一塊地方。感覺一下。按照顱相學創始人弗朗茲·加爾(Franz Gall)的說法,這里是“戀愛中心”,也就是引發性感覺的部位。如果再往上移3厘米左右,就到了“戰斗中心”。
照理說,一個性格溫和、喜愛和平的人,在第二塊區域的頭骨應該比第一塊更平坦。
雖然加爾的研究方法備受質疑,但他提出“大腦由多個具有獨特功能的模塊組成”這一觀點,倒是極具前瞻性。
到了19世紀末,歐洲大學掀起一股生物精神醫學熱潮。神經科學家們開始采用局部電刺激與動物損傷實驗,試圖揭示各個大腦區域的功能。
當人們觀察到某些行為與特定腦區的損傷有關時,大腦地圖的第一個時代由此開啟。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包括保羅·布羅卡(Paul Broca)和卡爾·韋尼克(Carl Wernicke)對語言中樞的發現。令顱相學家尷尬的是,他們認定的語言中樞位于眼睛旁,而實際語言區域卻是在耳朵上方與側面。
而今 神經科學的飛躍得益于腦成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能夠顯示大腦活動并標出位置的工具——磁共振成像(MRI)。
使用MRI, 可以找出大腦處理特殊心智作業的區域
MRI能準確定位大腦中處理特定心智活動的區域。比如,當我們看到紅色或聽到特定聲音時,大腦中的某一特定區域便會被激活,兩者高度相關。
腦成像帶來的,不僅是可視化的“熱點圖”。過去被認為無法客觀測量的主觀體驗,如恐懼、獎賞期待,乃至愛與美,如今也能通過神經機制來追蹤。
情緒,是單一的嗎?
我們常將情緒理解為一種“感覺”,但其實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我們確實在“感覺”。
但情緒本質上,并不是感覺,而是一套基于身體、用以生存的機制。它是演化的產物,用來幫助我們趨利避害。至于“感覺”的部分,不過是這個機制中一個精密又復雜的界面罷了。情緒學者勒杜甚至稱之為“蛋糕上的糖霜”。
杏仁核位于顳葉。它一直不停地“品嘗”著各種輸入的信息,判斷它們是否重要,然后做出情緒反應。
情緒其實像顏色:只有少數幾種基本情緒,但可組合出無數復雜的體驗。想象你收到朋友寄來的生日卡,為他的祝福感到開心,卻又因為忘記了他的生日而內疚。這一混合體驗并非卡片本身引起,而是你讀到筆跡后所聯想到的記憶與思緒,才形成了情緒的“原料”。
情緒的表達也依賴另一套認知系統——比如啜泣、揮拳、逃避,或語調的微妙變化——這些都是情緒的“輸出渠道”。
通過這些“行為”的輸出,情緒這套生存機制才得以完整。
意識的河流
人類大腦的每一個功能都令人驚奇,但并非每項都足以稱奇。計算機計算更快更準,錄音設備能更精確地回放過去,狗的嗅覺更靈敏,鳥的歌聲更美。但即使一個人癱瘓、無法言語,他依然是“人”。我們獨特之處,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腦中那片豐富且高度發達的意識世界。
意識是單一、連續的河流,還是說那種連續性和一體性的感覺只是錯覺?
大量證據表明,意識來自大腦皮質的活動,包括自我意識在內的特定類型的意識需要在額葉中激活。你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的感覺究竟是在哪里產生的?假如你的想法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會指向鼻梁上端的位置。這個地方的后面就是前額葉,也是額葉中與意識的產生最密切相關的區域;這里還與我們對情緒的有意識認知,以及參與和專注的能力有關。最重要的是,這里賦予世界意義,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
電影《星塵往事》劇照
認識,知覺,自我認知,注意力,反思—這些都是構成意識的不同“零件”。我們的意識經驗的質量便取決于有多少零件參與,以及如何參與。這和印刷過程有一點相似:第一步先構建好一個圖像(將各個部分的顏色涂好),用單色的墨水將影像的輪廓大致勾畫出來;第二步將輪廓確定;第三步使影像更豐富、更清晰。
“我”還在嗎?
現代法律與道德的基礎,建立在“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獨立的‘我’”的假設上。這種觀點與笛卡爾的二元論遙相呼應。
之所以它流行至今,是因為我們“感覺”上它好像是對的:除了這副血肉之軀,似乎還必須有某種“東西”來創造愛、意義、熱情這些高貴體驗。
只要感覺與行為如魔術般從“大腦”這個黑匣子中冒出來,人們就會傾向于接受“心智”這種直覺解釋。但今天,黑匣子已經被打開,二元論不再適用。
電影《月吟》劇照
我們的行為源于知覺,知覺來自大腦活動,大腦活動則由神經結構決定,而結構又受到基因與環境的共同塑造。我們尚未發現任何證據,說明笛卡兒式的“心靈天線”能接收另一個世界的信號。
可以說,地球上既沒有火龍統治的土地,也沒有古堡里的幽靈或森林里的怪獸。我們在這場心智之旅中發現的,不是幻影,而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復雜生物系統。
我們無需神秘幻象來安慰自己——腦海中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一切都更精彩!
深入認知疆野,窺見大腦秘密
剖繪思想、記憶甚至情緒的神經機制!
探索帶給我們思考、記憶、感覺和認知的地方!
策劃&編輯丨后浪科學
本文內容均來自圖書《這樣看大腦》
合作請聯系微信號:Myx20000721
-Fin-
更多資訊請點擊
@后浪科學
@后浪科學
@后浪大學堂
@后浪圖書
@后浪書訊
@后浪
@后浪圖書旗艦店
天貓/淘寶搜索進店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