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 璐
編輯|甄 瑤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再過兩天,即5月21日晚,2025款東風奕派007將上市。
最近一段時間,總有人嘀咕東風奕派007和今年4月27日上市的東風日產N7(參數丨圖片)是“同門親兄弟”。盡管東風日產方面極力辯解二者的區別,說哪兒哪兒不同,但很多人還是不依不饒,認為是換標不換殼,因為僅從造型和尺寸來看,兩車就太相似了,可以“合理懷疑”。
類似的車型爭議有很多,比如廣汽鉑智3X和廣汽埃安V霸王龍、吉利銀河E8和極氪007、長安深藍SL03與啟源A07、奇瑞星紀元ES與智界S7……同一汽車集團體系下,自主品牌之間、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之間,很多產品有著密切的關系。
顯然,中國本土汽車集團也開始時興“雙車戰略”,合資車企開始流行“新拿來主義”——從中方股東拿車型。
這種“雙車戰略”起初是由跨國汽車集團“發明”的。它們拿出全球車型,分別在中國兩家合資公司生產,由兩家推出造型相近、定位相仿的產品,以覆蓋更多市場,同時平衡不同合資公司的利益。
比如豐田旗下的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大眾品牌旗下的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奧迪旗下的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以及本田旗下的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
這也是合資車企奉行三四十年的“拿來主義”——從外方股東拿車型。中國一度希望通過中外合資,以市場換技術,結果卻是以市場換車型。
從發展來看,“雙車戰略”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
一是燃油車時代。同一平臺衍生兩款車甚至多款車,再通過設計、配置差異,覆蓋不同人群。這一時期,該戰略效果顯著,合資品牌得以快速席卷中國市場。
二是油電并行時代。仍以燃油車為主,在試水電動車時,很多車企并沒有專門的新能源技術架構平臺,遂“油改電”推出近似的電動車。
三是新能源時代。合資車企重新搭建電動平臺,全力向新能源轉型,但出現與中方自主品牌近似產品“撞衫”的風險。
燃油車時代,外方主導的“雙車戰略”,讓合資品牌迅速占領全國市場,但在如今的新能源時代,中國本土汽車集團在自主和合資品牌中推行的一平臺多車型的“雙車戰略”,卻引發諸多爭議。
雙刃劍
當市場由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階段,“雙車戰略”就從雙劍合璧轉向了互相競爭。
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自主品牌轉型快,國內智能電動產業鏈水平更成熟。合資品牌不得不依靠中方,積極推進一系列本土化戰略,從中方股東拿車型。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
像廣汽、上汽、東風等汽車集團,手心這邊是自主品牌,它們在新能源賽道上追速度;手背這邊是合資品牌,它們在新能源賽道求突圍。手心、手背都是肉,當二者的技術和資源重疊、產品趨同,會不會陷入內耗?
首先,同質化競爭下,存在“自己打自己”的情況。
在新能源市場,車企為了快速鋪開產品線,基于同一平臺推出多款相似車型,定位重疊,如果差異化不足,那么價格就成了用戶買車的唯一指標。就像N7搭載高通8295芯片,采用Momenta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這些均為業內領先配置,而11.99萬元的起售價,比奕派007的13萬元還低。從4月27日上市至5月15日,僅18天N7大定已破萬輛。很多人調侃道:“這讓奕派007怎么賣?”
反過來,這種同質化競爭對于N7自己也有影響。東風日產車主張先生原本想將燃油車置換成N7,但在網上看到“換殼車”之說后,猶豫不決了。
過去,在外方“雙車戰略”下,兩家合資品牌互相打;如今,在中方“雙車戰略”下,變成了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互相打。
其次,渠道沖突。
目前,大部分合資品牌的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在一起銷售,有些在建設專門的新能源渠道,比如東風日產的銷售顧問就分成兩組。不過,在統一渠道下,終端門店更傾向于賣利潤更高的燃油車。一位寶馬銷售顧問表示:“大家都不愿意賣電車。同樣是賣車,電車差不多是賣一輛虧一輛。”
但無論用戶如何看,從廠家角度來看,資源“搭伙用”這事,確實藏著很多甜頭。
其一,在車企內部,有利于資源協同、降本增效。
大眾MEB平臺、吉利SEA浩瀚架構等,都是通過共享底盤、三電系統降低成本,允許不同品牌車型在統一技術基礎上差異化開發。
以領克和極氪的整合為例,“在智駕方面,統一技術路線,制造生產方面能夠很好地協同;采購方面聯合形成規模化效應;渠道建設方面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很好協同。”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在采訪中表示。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極氪科技集團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同環比均有大幅下降。兩品牌合并后,資本開支取得有效成果。
其二,差異化產品定位,用戶群覆蓋面更大。
當前用戶需求更加細化,哪怕出自同一平臺的產品,也可精準地覆蓋不同細分市場,收獲該區域的用戶。
“就像穿西裝的紳士和穿潮牌的年輕人,雖然身高體重相同,但氣質和追求完全不同。”有網友形象地評論道。
“10萬-20萬元的純電轎車市場是一個容量很小的區隔,不存在誰蠶食誰的話題,反而一直以來,這個區隔的競爭是不充分的,廣大家庭消費者需要一輛理想的純電家轎。N7本著這種思路,設定了極簡的SKU,硬生生地把一輛15萬-20萬的家轎拉到了10萬-15萬的區隔。”東風日產銷售公司新能源品牌總經理王騫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
這既是對網絡上車型對比的回應,也是說明差異化市場需求空間還很大。
外方價值
跨國車企向中國市場急奔而來。
4月上海車展期間,豐田喊出“立全球,更中國”的目標。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表示,在強化本土化經營的同時,豐田還著眼于在華事業的全產業鏈的提升,從管理體系、研發體制、商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合作伙伴等全維度,推動中國發展速度配套的企業變革。
廣汽豐田鉑智3X自3月上市以來,銷量迅速攀升。4月銷量達6762輛,為合資新能源銷量榜首,該車在上市45天內交付突破1萬輛。
日產汽車的戰略也升級為“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未來3年,東風日產將投入100億元用于新能源研發,擴建技術中心容納4000名員工。
同時,日產還真正授權本地團隊主導車型開發,將車型研發周期縮短至24個月。“我們的本地研發團隊擁有高度話語權,不僅在設計、配置上主導,還能在研發周期內做出自主決策。”日產汽車(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馬智欣表示。
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寶馬向中國生產基地追加200億元投資,實現新世代車型的本土化量產。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透露,首款中國專屬新世代車型為BMW iX3L,中國團隊深度參與了該車型的研發和設計。同時,寶馬還正在深化與中國領軍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體驗。
至此,寶馬不再是簡單引入技術,而是與本土供應商共創符合中國用戶習慣的智能生態。
有趣的是,幫寧工作室在接觸跨國車企高管時,他們普遍忌談“中方團隊”,也鮮少談中方股東即中國本土汽車集團的貢獻,多以含糊且含蓄的“中國團隊”代稱——意指既有中方也有外方。
無論如何,當外資品牌高呼“在中國,為中國”的時候,曾經以外方為主導的合資格局發生逆轉,中方的技術貢獻增多、話語權加大,技術反向輸出,合資新時代到來。
于是,有了中國本土汽車集團的“雙車戰略”,有了合資車企的“新拿來主義”,有了江湖上盛傳的“反向合資”。
正因如此,很多人在唱衰外方。幫寧工作室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當前,外方的價值巨大,特別是其全球化的品牌和渠道,以及質量管理體系能力。
外方成熟的海外銷售網絡和品牌認知度,可幫助合資車型——包括中國本土汽車集團的“雙車戰略”產品——出口。而且,在歐盟、北美等市場,它們更熟悉相關法規和標準,擁有合規經驗,可幫助這些產品快速進入海外市場。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曾表示,合資車企出海具備三大優勢:一是借助外方股東在海外市場的活躍度,能夠更快形成品牌影響力;二是具備更加成熟的銷售網絡;三是對于出口目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合資車企對當地的法規、標準更加熟悉。
今年,東風日產啟動出口計劃,第一階段海外市場銷售目標10萬輛,預計推4款日產品牌的新能源車型。
5月19日,東風日產啟辰VX6SKD出口包裝項目發運,75臺采用半散件組裝模式的新能源車出口緬甸,將由當地工廠完成整車組裝并交付給當地用戶,該項目也為東風日產在東南亞市場布局打下基礎。據東風日產透露,N品牌出口已經在路上了。
在體系化、工程化能力方面,外資有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制造基因,對全產業鏈的把控非常有經驗。這是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可靠性優勢的核心原因。
體系化能力不是一時就能復制的,那是通過制度設計、技術滲透和文化協同而構建的供應鏈生態,本質上是一種工業文明輸出。
但體系化能力又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對外方而言,現在的難題是,其上述優勢不足以主導行業風向、應對行業新變化,所以在中國市場正經歷困難時期。
麥肯錫2025報告中顯示,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定義及研發的競爭,同時也是品牌傳播、產品營銷,乃至客戶試駕體驗等一系列綜合能力的競爭。其預測2025年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占比,將很有可能從2024年的40%進一步下降至約30%。
奉行“新拿來主義”、加入中方的“雙車戰略”,是合資車企的最佳選擇。一方面,可依托中方技術,加快轉型步伐,并通過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構建價格優勢;另一方面,依托外方質量管理體系能力走差異化路線,并通過共享外方全球化品牌和渠道,進軍海外市場。
至于當前個別車型下,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價格逆轉,相信不久后會發生變化。
于中國本土汽車集團而言,“雙車戰略”能在國內形成合資和自主品牌差異化競爭;在海外,則能借助合資外方的品牌和渠道擴大市場。
這種“雙車戰略”不是內耗,而是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