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車企加速布局俄羅斯市場,尤其在2022年西方品牌撤離后迅速填補空缺。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品牌在俄汽車銷量占比超50%,本地化生產成為關鍵策略,如長城哈弗在圖拉州設廠,奇瑞與當地企業合作組裝,降低關稅成本并提升價格競爭力。
受俄羅斯國內政策影響,近半年來中國汽車在俄銷售趨勢明顯放緩,但憑借成熟的技術和靈活的市場策略,中國車企正逐步鞏固已占據的市場份額。莫斯科天雅國際汽車汽配中心項目專家榮譽顧問袁保忠在交流中坦言,從整車出海到服務出海,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仍有挖掘的潛力。
觀察者網: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發展現狀如何?
袁保忠:從整個行業環境來看,中國汽車品牌企業出海俄羅斯做得不錯。過去全世界的汽車銷售是被歐美日韓的品牌把控,后來隨著中國在新能源上的彎道超車,像比亞迪、長城這些品牌的崛起,全球市場對中國新能源車的認可度逐漸提高。無論是我們在電池技術上的突破,比如說寧德時代,還是比亞迪的造車,再到后來小米的出現,都真正體現了中國制造的進步,也體現了中國在汽車領域很好的發展趨勢。
說回俄羅斯市場,我想先談談大家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很多人認為俄羅斯這個國家不適合新能源車的推廣,因為它緯度高、氣溫低、電池續航能力不足,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俄羅斯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新能源車只是在西伯利亞的極寒地區面臨電池續航的挑戰,其他地區的緯度、海拔高度和平均氣溫,類似我國的北京、烏魯木齊及東三省等地區。實際上新能源車在亞歐地區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
觀察者網:過去幾年,歐美企業的退出對俄羅斯的汽車市場產生了什么影響?
袁保忠:我認為國產汽車在俄羅斯的市場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歐美老牌車企的退出是個機會,中國車企現在正彌補它們留下的行業空缺。比如奇瑞到了俄羅斯馬上就跟拉達(注:拉達是俄羅斯最大汽車制造廠――伏爾加(AvtoVAZ)旗下的汽車品牌)合作,后面長城也來到了俄羅斯,包括吉利也正在俄羅斯布局。所以整個中國乘用車系列都已經進入了俄羅斯,并有了很好的口碑。后期我們整個汽車生態產業要繼續跟進,不只是國產整車進入俄羅斯,國產零部件也要進入俄羅斯。
2024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在所有汽車制造商中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9.6%。 作者供圖
畢竟,賣車只是第一步,像我們莫斯科天雅國際汽車中心還承載著品牌輸出的使命,我們是有國家榮譽感的,我希望我們會成為國產車出海俄羅斯的市場標桿。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汽車領域生態銷售的示范,再加上我們后期的零部件,很多國產品牌都在跟進出海。
中國是個制造業大國。我來自浙江,這里生產的配套零部件供應全球各大品牌。不管是奔馳、寶馬、路虎,還是馬斯克的特斯拉,都離不開中國制造。而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唯有咱們能做到所有的汽車零部件百分之百配套,自主生產。寧德時代先進的電池技術、華為先進的智能駕控技術都代表了中國未來的工業導向。
我們現在主要是為中國車企和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提供一個平臺,短期看的是貿易,后期我們要帶動的是工業出海。因為俄羅斯是農業大國、資源大國,但地廣人稀,且缺乏先進的高端技術和工業支撐。而中國不僅可以把俄羅斯當成一個市場,還可將俄羅斯作為一個窗口覆蓋周邊的國家,比如說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使影響力向外輻射。
觀察者網:俄羅斯的消費者的選擇偏好和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有什么不同?
袁保忠:歐美和日本都有自己的汽車文化,俄羅斯也不例外,當地消費者也有自己的汽車文化。首先俄羅斯是資源型國家,不缺汽油。其次,俄羅斯地廣人稀,在這里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汽車,所以它天然就有孕育汽車文化的土壤。
汽車改裝這事兒很符合俄羅斯人的氣質,我們老叫人家“戰斗民族”,其實更應該說他們對“速度與激情”有一種偏好。出門必須得開車,那他就需要獲得駕駛的樂趣,再加上還要彰顯自己的身份,我得有個性。
俄羅斯人的性格里有非常張揚的一面,所以他們偏好更大的空間、更多的駕駛樂趣、更強的推背感,甚至更高的越障能力。而且俄羅斯的基建沒國內那么好,很多道路的維護和保養較差,這就對汽車的底盤系統、懸掛系統、剎車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簡單來說,俄羅斯的區域環境、氣候特征和道路情況決定了它存在一個龐大的改裝市場等待我們國內企業去填補。
俄羅斯人在選車時也會追求更大的空間 作者供圖
除此之外,俄羅斯人還比較喜歡享受生活,所以對房車的需求也蠻大。對俄羅斯人而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分得特別開,并且他們有足夠多的假期跟親戚朋友一起外出游玩,因此就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間。過去房車的售賣都被歐美企業掌握,俄羅斯人對房車這一塊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
再有就是皮卡,因為俄羅斯是農業大國,所以中國的商用車、農機車在俄羅斯也賣得比較好,帶動了我們的配件銷售。隨著環境的變化,消費者除了對整車駕控的體驗感有要求外,還有實用性,畢竟道路不好就需要更好品質的產品去支撐。
目前傳統型的配套類的配件已經進入了俄羅斯市場,后期可能會有一些更專業的產品不斷進入,比如一些加大能量的避震懸掛。我認為這些產品會逐漸獲得當地消費者的青睞,盡管目前大家對這些產品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不像日本和美國,因為這倆國家本身就是汽車制造大國,品牌沉淀也多,賽車文化影響很深。
美國人特別喜歡玩兒那種老式的肌肉車還有皮卡,他們有獨特的需求和愛好;日本就講究小巧和駕控感,國際大賽里有很多日本車隊,像本田車隊、鈴木車隊。這些都體現了他們在汽車領域里對人生追求的一種表達,而俄羅斯也有這種發育汽車文化的土壤。
隨著我們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播、汽車工業的逐步跟進,俄羅斯人對中國汽車的認知也會加深,慢慢地等他們對汽車內部的構造比較熟知了以后就會形成一個市場,進而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國汽車文化,只是這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
觀察者網: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俄羅斯,會遇到標準上的問題嗎?
袁保忠: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準入機制,你的產品通過什么樣的認證,是不是符合這個國家對車輛安全環保的要求,甚至是駕駛上的標準。俄羅斯的標準源自于歐盟的標準,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對于中國的零部件出口跟歐美和日韓都做了整車配套,這個體系是完善的。
之前有一種聲音說“俄羅斯人認為中國的產品不好”,這實際上是走入了一個誤區。因為俄羅斯沒有報廢制度,也就是沒有年檢,而沒有年檢就意味著對車輛的使用過程沒有診斷。俄羅斯人買車是一次性交齊所有的款,后面政府就不管你了。
打個比方,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健康的,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從不去醫院體檢,那慢慢地隨著身體變老,一些小毛病不及時發現就會被拖成大病。汽車的某個零部件已經到了使用壽命,車主不去維保、更換,那肯定會釀成更嚴重的問題。中國產的零部件那么多,覆蓋全球那么多品牌,為什么就非要說是中國生產的質量不行呢?
傳統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在俄羅斯也有市場 作者供圖
這是兩個國家不同的制度造成的誤解,俄羅斯沒有汽車年檢,是因為它的工業制造能力相對有限,沒有能力去建設一套完整的年檢評估制度。我們中國有中汽研的汽車零部件檢測中心,一款產品出來一定要通過疲勞測試、鹽霧測試等,對汽車在各種環境下的運行是有要求、有標準的。俄羅斯是一個汽車市場服務相對不健全的國家,而這造成了一種誤讀。慢慢地,隨著更多的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汽車進入俄羅斯,相信俄羅斯也會被影響,進而在這些方面做出調整。
觀察者網:除了國產整車出海、零部件出海,未來汽車服務出海的前景如何?
袁保忠:從出海上看,大體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貿易出海,就是大家先互通貿易;第二階段是產業出海,而產業出海就是技術加產品的出海。實際上,這里還有一個最終階段,就是服務出海,但是服務出海必須建立在統一的標準之上。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遍地都是維修點、檢測站,還有汽車美容中心,但在俄羅斯就沒怎么有。深究其原因,第一,俄羅斯人少,這就導致它從事汽車配套服務行業的技術人員也少,不像我們中國人多,院校也多,培養出來的人才覆蓋各個行業。俄羅斯這個國家重農重軍,工業相對薄弱,給大家的選擇面不廣,而汽車更是局限在一個小領域中,這就導致只有小部分人從事相關工作。在中國,普通車主自己都可以對車輛有一個基礎認知,哪個部件叫什么、怎么壞的、該怎么修,但是俄羅斯很少有機構教授這些專業知識,且從業人員和服務維修設施缺乏。
第二,俄羅斯的汽車零部件配送速度緩慢,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其他地區很少設立專門的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而我們國內的物流,不僅輻射一、二線城市,現在三、四線城市也都運轉得很快,可以當天送達。俄羅斯的物流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個人的車作為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突然有天壞了,那肯定要盡快修好,結果這時候零部件供應不上,自然就會造成維修周期的延長。俄羅斯售賣的汽車品牌還比較多,萬國貨滿大街跑,每個車的構造和用件又不一樣,加之相關從業人員的缺失,就會造成維修各個環節上的脫節,無法形成閉環。有些是想開維修店但沒有相應的技術,有些是開了維修店但招不到足夠多的人,有些是招到足夠多的人但品牌太雜又找不到穩定的供應鏈。
汽車是一個很好很大的工業行業,希望更多的人能去關注它,不斷地學習它,慢慢地參與到這個領域中,未來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出海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