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軍事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意思就是要建立一只強大的海軍,不但難度大,時間長,而且最燒錢,英國皇家海軍從16世紀初創建,美國海軍創建于1775年,但是日本卻是一個異類,其海軍崛起之神速,讓人匪夷所思,從近代明治維新開始,在短短50年之內,打造了日本聯合艦隊,與美國在太平洋一決雌雄,日本海軍為什么能夠神速崛起?我將通過一些列視頻,詳細講述這段歷史。
血染深海
從宏觀上來看,三場至關重要的戰爭,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以及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三場戰爭讓日本的海軍實現了三級跳,這三場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就是甲午戰爭,如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就沒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也就不會爆發日俄戰爭,崛起也就無從談起。
時間回到1888年,經過30多年洋務運動,最大的成果就是打造了北洋水師,如果從武器硬件水平上來看,的確可以算得上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軍艦78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8萬噸,其中清政府委托德國制造的鎮遠、定遠號,排水量高達7000噸以上,是當時世界一流的鐵甲戰列艦。
而此時日本海軍的武器裝備相形見絀,只有31艘軍艦和24艘魚雷艇,最大的戰列艦“吉野號”排水量才4000噸,整個海軍的總噸位落后于北洋水師。
然而歷史證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讓洋務運動的成果化為泡影,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因為其中在割讓遼東半島的問題上,觸及到了沙皇俄國的利益,于是沙俄就聯合法國、德國進行外交干涉,日本迫于壓力不得不妥協,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當時的日本還沒有能力與沙俄抗衡,還需要猥瑣發育。
當時的日本非常清楚,未來與沙俄必有一戰,那么瘋狂發展海軍就成為了必然策略,而甲午戰爭為日本海軍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1913年,日本海軍就已經將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視作“假想敵”,定下了針對美國海軍的“南進計劃”,直到28年后,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日本敢于對美國開戰的原因是其海軍的實力,當時已經足夠強大,甚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1919年,日本就已經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鳳翔號”,1922年正式下水服役,這標志著日本已經躋身世界第三大海軍,日本海軍的快速發展和1894年的甲午戰爭有著直接的關系,甲午戰爭為什么給日本海軍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戰爭機器的怪胎
在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國力大增,從清政府攫取了2.3億多兩白銀,折合3.65億日元,相當于1895年日本財政收入的4倍以上,在甲午戰爭之前,日元貶值嚴重,明治政府的在破產的邊緣徘徊,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直接讓日本經濟起死回生,在加上朝鮮及中國的商品市場被強行打開,商品的出口和流通速度也大幅度增長。
而如何利用甲午戰爭的賠款,成為了日本海軍崛起的關鍵,賠款中的83.7%,被用于軍費,尤其是海軍的擴張,因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首先要獲取制海權,日本的造船產業就獲得了極大的刺激,一方面造船技術突飛猛進,1898年,日本長崎造船廠,竟然造出了排水量6000多噸的大型鋼船,另外一方面,軍事工業在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很多行業,鋼鐵等重工也興起,甲午戰爭以后,日本對鐵礦、銅礦等資源的巨大的需求,加速了其對中國、朝鮮的資源掠奪,于此同時,日本的金融產業開始興起,從1894到1896,僅僅兩年間,日本銀行的數量從862家增至1277家。
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非常恐怖,因為軍工產業的寡頭崛起,在加上它們參與金融行業,這就意味著日本平民的銀行存款,都會被用于發展軍工,其結果就是,必然讓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狂奔。
因為一旦國民經濟嚴重依軍事工業,整個國家會被綁架,軍工產業占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一旦提高,那么其他產業的比例自然就會降低,一旦正常商品的出口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就會引發經濟危機,那么發動侵略戰爭就成為必然,因為只有戰爭能夠拉動軍工產業,武器裝備的消耗,以及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才能穩定整個國民經濟。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讓日本外交上受挫,就非常容易成為發動戰爭的借口,于是一場圍繞海軍的大規模的擴軍,就在甲午戰爭之后,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山本權兵衛的野望
1895年,甲午戰爭之后,升任海軍省軍務局的局長山本權兵衛,對日本海軍力量的進行評估,得到的結果是,此時日本海軍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赤裸的人拿著利劍面,對一個戴著頭盔身披重甲的敵人”,這就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后制定的“六六艦隊”計劃,隨之而來的是日本海軍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時期,山本權兵衛這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此時的日本海軍一把手是西鄉從道,“維新三杰”之一,西鄉隆盛的弟弟,他是從陸軍轉過來的,所有對海軍并不精通,“六六艦隊方案”的提出者正是山本權兵衛,該方案主要依據兩個原則,第一是,亞洲的總體政治局勢,第二個,西方列強在亞洲的戰略規劃。
西鄉從道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主要側重進攻能力,浪速號和高千穗號配備了與其噸位不匹配的大口徑主炮,與進攻能力相比,護甲被忽略了,“六六艦隊方案”就是為了確保防御力和進攻能力相匹配,實現攻防兼備。
這個方案,就是在原有2艘鐵甲戰列艦的基礎上,再建造建造4艘15000噸的鐵甲艦,6艘10000噸的巡洋艦,同時升級配套設施,以保證艦隊的維護,總預算2.15億日元,計劃10年花光,占到了甲午戰爭總賠款的58%。
為了讓內閣同意這個計劃,山本權兵衛一方面,對著內閣成員畫起了大餅,他認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應該效仿大英帝國,要放眼世界,建立世界一流的強大海軍,不但可以把握制海權,對外侵略擴張,還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目前各國海軍的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不大力發展海軍,就會被列強,比如沙俄按在地上被錘個半死。
另外一方面,山本準備了各種細節完善的資料,來證明這個擴軍計劃的合理性,作為留學德國多年的海軍火炮專家,山本權兵衛對日本內閣的決策影響巨大,因為當時整個日本海軍高管中,真正懂行的寥寥無幾。
山本權兵衛
山本權兵衛在1898年成為海軍中將,并出任海軍大臣,直到1906年1月辭職,如果算上擔任西鄉從道秘書的時間,他在海軍省工作了14.5年,在此期間他一直都是海軍決策的核心人物。
全文完,感謝閱讀,請點擊下面鏈接
為什么日本海軍能神速崛起?甲午賠款的災難,日本海軍崛起史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