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明
它是一支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王牌師》一書中名列首位的光榮部隊,它是一支曾經鏖戰西北創造無數英雄業績的年輕部隊,它是一支駐守天山長達70余年的砥柱部隊。它就是原一野“呂梁雄師”——步兵第4師。
長風萬里
步兵第4師前身為1945年11月,以呂梁軍區獨立第11、13、14團為基礎組建成立的獨立第4旅,歸呂梁軍區建制,由晉綏軍區指揮。旅部由呂梁4分區機關和358旅等單位抽調部分人員組成,旅長頓星云,政委楊秀山。1946年11月,獨4旅劃歸新成立的晉綏軍區第2縱隊建制。同時,該旅11團調歸359旅并入719團,呂梁軍區獨立第12團調入獨4旅序列。1947年3月,獨4旅隨2縱西渡黃河編入西北野戰兵團。7月,改稱西北野戰軍2縱獨4旅。9月,該旅所轄13、14團依次改稱10、11團,12團番號不變。1949年2月,獨4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第4師,師長兼政委楊秀山,仍下轄第10、11、12團。
10團前身為1937年12月組建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2縱隊5總隊,1939年6月改稱5團。1940年11月,5團歸晉西北軍區8分區(2縱兼)建制。12月,游擊3團編入5團。1942年12月,5團縮編為5支隊,下轄僅4個連。1945年9月改為呂梁軍區獨立第13團,同年11月編入獨立第4旅。后沿革為2縱獨4旅10團、2軍4師10團。該團為4師第一主力,有“老虎團”的美譽。作風頑強,機動靈活,曾在宜川戰斗中勇奪“第一功”。
◆第4師首任軍事主官頓星云中將。
11團前身為太岳軍區洪(洞)趙(城)縱隊,后改為洪趙支隊。1945年9月改為呂梁軍區獨立第14團,同年11月編入獨立第4旅。后沿革為2縱獨4旅11團、2軍4師11團。該團歷史也老,長期跟隨八路軍主力部隊作戰,戰斗經驗較為豐富。
12團前身為晉綏8分區新6支隊,1945年9月改為呂梁軍區獨立第12團,1946年11月編入2縱獨4旅,改稱第12團。1949年2月,改稱2軍4師12團。該團資歷淺,但進步迅速,曾在永豐大戰中擔任突擊團重任。
◆第4師首任政治主官楊秀山中將。
4師沒有成建制的紅軍血統,但各團基礎較好,均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磨練,具有一定的戰斗力。從解放戰爭時期的作戰表現看,4師的戰斗作風英勇頑強,工作作風樸實堅韌,紀律嚴明,善于總結經驗教訓,肯積極學習,掌握各種戰術技術快。在西北戰場上,無論是擔任攻堅攻城,還是率先搶占要點,均能較好地完成任務。
從1945年底組建時的1800余人的弱旅到1949年初整編后實力過萬難逢敵手的勁旅,這支誕生在呂梁大地的雄師縱橫西北,長風萬里,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和不朽的功勛。據統計,4師(獨4旅)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77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戰斗,斃傷敵9500余人,俘敵23700余人,合計33200余人,成為西北戰場上我軍主力師之一。
蟠龍攻堅
1947年4月下旬,為圍殲我西北野戰兵團,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主力9個旅向北進犯綏德,而我軍主力則南下與敵對進,直撲蟠龍。蟠龍是敵軍在陜北的前進補給基地,鎮內碉堡工事密布,防御設施堅固。守敵為整編1師167旅(欠500團,隨主力北進),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加上地方武裝陜西人民自衛軍3總隊,總兵力近7000人。敵守備部署:旅直及499團團部率1營駐守蟠龍鎮內和北山;2營及3營7連扼守蟠龍東南至東北各高地,主陣地設在集玉峁;3營(欠7連)駐守蟠龍西北老莊南北高地。
4月29日,彭德懷、習仲勛發布圍攻蟠龍作戰命令,決定以1縱由核桃坪南北高地自西北向東南奪取田子院、廟梁、磨盤山敵陣地;2縱獨4旅由何家峁子自東南向西北奪取集玉峁陣地;新4旅由臥虎溝、劉家坪自東北及北面向西南及南面,配合獨4旅攻擊集玉峁敵主陣地,爾后各攻擊部隊協同聚殲蟠龍之敵。就此部署來看,彭德懷將獨4旅放在了攻堅的主力位置。
5月2日黃昏,蟠龍攻堅戰正式打響。獨4旅占領了敵集玉峁溝東警戒陣地。3日晨,我軍發起總攻。14團由東向西,13團由東南向西北攻擊集玉峁。12團以1個營為旅預備隊,主力由南向北迂回攻擊集玉峁側后。兄弟部隊新4旅以1個營在14團右翼配合由北向南攻擊。集玉峁東幾百米處,有一個高于集玉峁的土山包,叫集玉圪垯,敵駐守了一個加強連。13團2營連續猛攻3次,均未奏效。第4次攻擊發起后,2營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以數個爆破小組突入外壕,將炸藥包橫排,用事先準備好的木叉頂在陡壁上。爆破后,陡壁被炸塌形成了可以攀登的斜坡,突擊隊配備沖鋒槍,一舉突入,后續部隊也隨之殺入,與守敵展開肉搏戰。敵抵抗非常頑強,僅俘20人,余均被刺死,傷亡慘重,被迫棄陣而逃。
敵集玉峁主陣地反應相當迅速,即以一個連兵力在炮火掩護下向集玉圪垯反撲,企圖奪回失去的陣地。我2營準備充分,占據陣地后立即迅速改造工事,將射孔改向集玉峁方向。當敵進至手榴彈距離時,突然以手榴彈、步機槍火力猛烈還擊。反撲之敵在我各種火力打擊下,竟無法退回集玉峁,被迫順山溝逃回蟠龍鎮。
14團也是以2營為第一梯隊發起進攻。上午4連沖至敵集玉峁主陣地前,因無法越過外壕,與敵隔壕對峙,互擲手榴彈,相持10余分鐘后,不得不退回沖鋒出發地。該團隨即以4、5兩連協同13團5、7連再次向敵沖擊,仍不成功。此時新4旅16團2營也以1個連配合攻擊,但猛攻數次,均未能奏效。
彭德懷決定暫停攻擊,總結經驗教訓,討論如何奪取敵陣地。3日上午,2縱司令員王震在獨4旅指揮所用望遠鏡看見14團兩名已經攻到鐵絲網和外壕邊的戰士仍在不停地向敵外壕挖坑道,他感覺是個好辦法,馬上和旅長頓星云研究,向彭德懷建議用對壕作業的辦法繼續攻擊。得到同意后,旅令14團立即展開對壕作業,向敵逼近。
◆蟠龍戰役,我軍即將發起攻擊。
集玉峁地形險要,只有東面和北面有斜坡可上,敵工事、火力均集中于這兩個方向。戰前,旅長頓星云反復觀察,認為南面是敵防御的薄弱環節。那里有一條300多米長,20多米深,30多米寬的溝,溝兩邊是黃土質懸崖,他令13團派一個連,于2日夜間在懸崖上秘密挖掘小道,并在懸崖頂端我方斜面上,分散挖掘能隱蔽1個連的貓耳洞。13團以2連負責挖掘,3日拂曉前完成,團令2連休息,以6連帶干糧和水進入貓耳洞,執行突擊任務。3日中午,14團也完成了對壕作業。
當日午時,我軍再次發起總攻。13團6連在集玉峁東南炸開鐵絲網和外壕陡壁,攀梯突入敵人陣地,2營后續部隊隨后跟進。14團2營也從正面近距離發起沖擊,與13團2營密切協同,從東南兩面突破敵碉堡群,以手榴彈、刺刀等近戰手段,消滅了守敵大部,迫使殘敵向第二主陣地苦菜梁逃竄。
2縱當晚以獨4旅14團協同新4旅攻擊苦菜梁。14團以1營配合新4旅部隊攻擊北山,3營攻其中間山頭。22時,14團1營進至苦菜梁以東隱蔽集結,23時,與新4旅同時發起沖擊,將敵鐵絲網破壞。之后,部隊連夜挖好交通壕,進行攻擊準備。
5月4日12時,隨著掩護的山炮轟擊,攻擊部隊向敵北山和中間山頭發起沖擊。14團1營與新4旅771團在20分鐘之內向敵連續沖擊4次,終于突入敵第二主陣地并將其占領。至此,敵縱深防御體系基本瓦解,蟠龍完全在我火力控制之下。攻擊蟠龍南山陣地的獨4旅12團,打得相當不順,最后在1縱部隊的配合下于黃昏前才攻克敵南山陣地。
黃昏后,14團、1縱、新4旅等部隊居高臨下,向敵猛攻,由南面突入蟠龍市街。19時15分,13團由苦菜梁沿蟠龍以東小溝追擊逃敵,也順勢突入蟠龍鎮內。12團亦由東南突入。13團3營在攻擊搜索中,俘敵167旅旅長李昆崗和499團團長肖伯廉。至當晚24時,鎮內之敵全部就殲。
蟠龍戰役是西北我軍首次攻堅作戰,共殲敵整編167旅6700余人,繳獲軍服4萬套、面粉1萬余袋、子彈百萬余發及大量藥品,給我軍以很大補充。此戰,2縱獨4旅浴血拼殺,以對壕作業奪取敵核心陣地集玉峁制高點,為戰役全勝發揮了決定作用。該旅打的是硬仗,繳獲不多,共俘敵671人,繳獲各種炮19門,各種槍347支。戰后,彭德懷召集各部營以上干部到集玉峁開現場會,推廣了獨4旅對壕作業和爆破經驗。
宜川戰斗第一功
1947年10月上旬,西北野戰軍2、4縱解放韓城后,司令員王震決定乘勝轉兵北進,攻取宜川。宜川東近黃河,北與我陜甘寧邊區接壤,為敵進攻和封鎖我邊區之重要堡壘。打下宜川,可使剛開辟的黃龍山區敵后游擊根據地與邊區連成一片,擴大我軍回旋余地。
10月18日,獨4旅前衛部隊進至屹臺鎮時,抓到了幾個從宜川出來搶東西的敵兵,審問得知,出發前得到的宜川守軍只有一個新兵團的情報不準,實際敵兵力有新9旅27團和整編61旅182團、整編90師1個野炮連及附近三縣地方武裝3000余人,統由國民黨軍黃河河防指揮部許用修中將指揮。宜川城防經多次擴大加固,碉堡無數,地雷遍布。敵在七郎山(分內外)、虎頭山各有1個營守備,鳳翅山2個連守備,余皆守備城內。
敵情很嚴重,獨4旅領導對能否打下宜川有些擔心和猶豫。保衛陜甘寧邊區半年以來,部隊始終沒有得到休息和補充,有的連隊只有十幾個人,最多的三四十人。19日晨,獨4旅趕至宜川西南萬家塬,與兄弟部隊一起完成了對宜川的合圍。通過實地觀察地形,發現七郎山為敵核心陣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旅領導更加感到信心不足。當日黃昏,王震來到4旅旅部,沒有強逼著旅長頓星云和政委楊秀山服從攻擊命令,而是耐心地做工作,終于說服了他們,表示堅決打下宜川。
20日晨,10團1營報告,該營1連副指導員連德合帶人在昨天夜里趁下雨前去偵察,從萬家塬西面斜坡順溝摸下去,到了外七郎山下的陡崖跟前,一直沒有遇上地雷,也沒有被敵人發現,如果連起幾個梯子,就可以爬上去。旅領導非常振奮,當即令10團1連全部于本日夜潛伏到敵人前沿陣地之下,以待總攻。這一天,獨4旅為攻擊做了充分的準備,二三百米的正面上,10團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全部集中布置妥當。
◆獨4旅戰士搭成人梯攀登敵工事。
21日拂曉,我2縱在炮火掩護下,向敵外七郎山主陣地發起了正面沖擊。同時,4縱在鳳翅山也展開攻擊。在我軍各種兵器的猛烈打擊下,七郎山守敵紛紛鉆進壕溝,連頭也不敢露。預伏之1連在連德合的指揮下,奮力豎起兩架云梯,靠上陡崖。連德合高呼:“同志們沖啊!堅決消滅敵人,把紅旗插上七郎山頂!”話音剛落,不知誰踩爆了未發現的地雷,連德合左腿被炸傷。他忍著巨痛,用傷腿跪著,攀著云梯,硬是一節一節地爬上去。到崖頂后,他朝還沒緩過神來的敵人連續扔出幾個手榴彈,掩護后續戰士登崖,出敵不意地一舉突破敵陣地。敵人頓時混亂。2營5連沖至崖底,迅速搭人梯攀登,但不夠高,就用圓鍬挖大敵人的工事射孔鉆了進去。這時,1營2、3連從附近另一處攀崖而上,11團也攻了上來。幾路部隊爬上七郎山,突入敵人陣地,很快將敵人沖垮,敵退向內七郎山和宜川城內。
虎頭山、鳳翅山守敵見外七郎山被我軍攻占,頃刻動搖,棄陣潰逃。宜川守敵指揮官許用修驚慌失措,用明語直接向胡宗南呼救。10團用繳獲的60炮組成炮群,對內七郎山敵指揮所進行轟擊,敵人更加慌亂,從東門涌出來黑壓壓一大片,亂哄哄地像一窩蜂。獨4旅首長指揮部隊堅決以火力攔阻敵人突圍,旅副參謀長馬森也操起一挺敵人丟棄的馬克沁重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敵人不斷倒下。獨4旅像趕羊一樣追擊著敵人,2縱359旅則在城外張網以待,活捉了許用修以下2000多名俘虜,將宜川守敵全部殲滅并繳獲了各種彈藥100噸,徹底解決了我軍缺少彈藥的困難。
戰后,2縱召開祝捷大會,王震親手將一面“宜川戰斗第一功”的錦旗贈給獨4旅10團團長蘇宏道和政委李惲和,以表彰該團在此次戰斗中的突出貢獻,同時授予連德合特等戰斗英雄稱號。
輝煌永豐
1948年11月,為配合淮海戰役,西北野戰軍發起冬季戰役。我軍根據戰場形勢變化,由運動中殲敵改為對立足未穩之敵進攻,徹底消滅了位于蒲城永豐鎮的敵76軍。
11月25日,我軍向洛河西岸的敵76軍24師發起攻擊,殲其一部。敵余部東渡洛河逃回永豐。在敵76軍未及后撤之時,我軍于26日迅速將永豐包圍。2縱司令員王震令獨4旅為主要攻擊力量,與獨6旅、359旅分別從永豐以西、以北、以東發起攻擊。
永豐是個有幾百戶人家的大鎮子,圍墻厚實,敵76軍在城墻上構筑了大量工事,并對護城壕溝(無水)做了削壁整修,準備固守待援。偵察完地形、敵情后,旅長楊秀山心里有了譜,決定把主攻方向放在永豐西門。令12團為突擊團;11團由上蔡莊向永豐鎮西側進行對壕作業并解決外圍之敵,27日凌晨3時將陣地交給12團,轉為二梯隊;10團集結在永豐鎮西南,配合12團攻城;旅炮兵營用于西門直接支援。當日晚,11團經過艱苦勞動,提前完成對壕作業,占領了西關并殲敵一個營。12團按時接收陣地后,即進行攻城準備。
27日7時30分,2縱開始總攻永豐。在炮火準備后,12團擔任爆破隊的8連一舉將永豐西門炸開,擔任突擊隊的7連突進鎮內一個排。永豐鎮內塞滿了敵人,他們憑借沿街兩旁的房屋和構筑的許多明碉暗堡,用輕重機槍和步槍、手榴彈組成密集火網。城墻上的火力也向我突擊隊猛烈射擊,抵抗十分頑強。盡管戰士們英勇奮戰,但終因傷亡過大,被迫后撤。我后續部隊跟進至護城壕邊時,遭到敵隱藏在西關路南、北院子之側射火力攔阻。12團機動靈活,發起猛沖,將外圍此處殘敵殲滅,俘敵200余人。但我軍不能繼續突破,遂與敵形成對峙。此時,兄弟部隊的突擊也均未奏效。
首攻受挫,12團認真查找原因,發現主要是突破點選擇不當,城門雖便于突破,但卻是敵人防守的重點,打開后不易向縱深和側翼發展。團長張獻奎向旅長楊秀山做了檢討,建議以一個營在西門北百余米處利用房屋隱蔽接近護城壕內,向六七十米遠的城墻腳下打坑道,實行爆破攻城。大白天,在敵人火力封鎖下,用十來個小時挖坑道,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建議。楊秀山表示同意,指示該團要挖兩條坑道,這樣能保證總有一條成功。要求組織好掩護,在28日3時完成,開始第二次突破。
◆2縱司令員王震(右二)在指揮永豐戰斗。
接受任務后,12團積極行動起來。他們組織了特等射手和輕重機槍專門打城墻上的敵人,使其不敢露頭,同時命令迫擊炮和92步兵炮掩護部隊作業。12團順利度過了白天,奮戰至28日凌晨3時,終于按時打好了兩條坑道。
27日下午,為盡快消滅永豐之敵,彭德懷令3縱獨2旅在獨4旅方向參加攻城。獨4旅情緒正高,準備充分,聞令并不情愿,但為大局考慮,還是給獨2旅讓出了西南角一段窄小的正面。后來,獨2旅并未突破,從獨4旅12團打開的突破口入城參戰。
28日凌晨3時,獨4旅第二次總攻開始了!12團挖的兩條坑道,有一條爆破成功,將城墻炸塌成一個斜坡。突擊營3營9連1排首先登城,占領了西門和西北角的敵人陣地。12團其余部隊迅速跟進,主力一刻不停地向東發展進攻。11團按原計劃由西門豎梯登城突入,隨后10團1營也投入11團和12團之間進行戰斗。這時,兄弟部隊也先后突入永豐鎮內。
總攻開始后,為核實突破口情況,旅長楊秀山和參謀長馬森、政治部主任李惲和趕赴前沿,不幸遭敵炮彈襲擊,楊秀山、李惲和等人負傷。獨4旅入城部隊統由12團團長張獻奎指揮。激烈的巷戰中,獨4旅各團、營、連的戰術非常靈活,分成無數小集團,各自為戰,猛打猛沖,見敵就打,見空就鉆,積極主動地尋找敵人,連續不斷地穿插、分割敵人。
敵人拼命掙扎,卻抵擋不住我軍進攻的銳氣。戰士們一心只想活捉敵軍長李日基,戰斗情緒極為高漲。他們勇猛地向敵人沖去,表現出驚人的毅力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主攻12團各級干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10團1連除文書和一名炊事員外,70余人全部傷亡。11團6連1個班就抓俘虜1000多人。永豐鎮內敵人死尸遍地,到處是炸塌的碉堡。
激烈的戰斗延續到天亮之后,鎮內守敵大部被殲。11團著名戰斗英雄杜立海帶領一些戰士,攻擊敵76軍軍、師指揮部所在窯洞,炸毀敵機槍火力點,扔進十幾顆手榴彈,趁著煙霧沖了進去,將敵軍、師指揮官一網打盡。
永豐戰役,獨4旅斃傷大量敵人,俘敵76軍中將軍長李日基、少將軍參謀長高憲綱、20師少將師長吳永烈、24師少將師長于厚之以下官兵60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創造了該部歷史上最輝煌的戰績。經過此役,該旅由4000多人補充到8600余人,解決了基層連隊長期缺員之苦,又大大增加了裝備。
永豐戰役的勝利,是獨4旅一次飛躍式的發展,人數增加了一倍多,實力為西野第一。1949年1月中旬,在西野黨代表會議上,彭德懷還特意說:“我們部隊越打越發展,像獨4旅人數已經達8000多人。”
守衛天山
1949年10月,2軍4師從甘肅玉門向新疆進軍。1950年的春天,該師在王震將軍的帶領下,與兄弟部隊一起把五星紅旗插遍了天山南北和帕米爾高原,翻開了新疆歷史嶄新的一頁。該師進疆后,積極擔負起御外穩內的神圣使命,八上昆侖,十進阿里,先后參加了剿匪平叛、建卡守邊、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國防施工、反恐維穩等重大任務,為新疆的長治久安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2年3月,4師11團編入10團,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2、3團合編為獨立團調歸4師建制。1953年2月,以4師為基礎,整編為1個國防師,仍沿用4師番號,歸新疆軍區建制,轄步兵第10、11、12團、炮兵第304團。其中以原4師10團、12團、獨立團合編為新10團,從原2軍5師、6軍17師抽調部隊分別組建新11、12團,以原2軍炮兵團改為炮兵第304團。4師從此承繼了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三大武裝”的血脈氣性,成為1949年進疆部隊統一整編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支野戰師。
1962年,該師奉命在中印邊境西段參加自衛反擊作戰,共殲敵368名。1976年,該師組織指揮了“76-01”研究性演習,這是全軍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核條件下進行的實彈、實兵、實爆演習。1978年10月,4師整編為新疆軍區第一個摩托化師,組建師高炮團。1979年1月,組建師坦克團。1985年百萬大裁軍,該師作為原一野主力部隊保留,整編為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1996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該師改建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1999年10月,順利通過總部達標驗收考核。
新的歷史時期,作為維護新疆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該師先后參加了“西部-01”、“聯合-2003”等反恐演習。特別是在“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演習中,派出的100突擊炮連首次跨國機動萬余公里,軍演中先敵開火,取得了首發命中、發發命中、首群覆蓋、群群覆蓋的優異成績,打出了中國炮兵的威風,受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們的高度贊譽。經過數次大規模反恐演習的磨礪,該師維穩任務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部隊戰斗力建設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在長期的革命征程中,該部涌現出“全國戰斗英雄”杜立海、“戰斗英雄”羅光燮、王忠殿、“愛兵模范”張代榮、“全軍首屆十大愛軍精武標兵”馮世清、“獻身使命的模范團長”胡筱龍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典型。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