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海昪 形象圖)
海昪的心情很不好,因為妻子烏雅氏總是跟他吵架。
他十來歲的時候就娶了烏雅氏,說青梅竹馬也不過分了,但是自從成親之后,倆人的感情一直很不好,總是鬧矛盾,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而且倆人吵架,動靜很大,搞的是四鄰不安,鄰居們半夜都睡不著,光聽倆人干仗了。
家庭不和,妻子指責,海昪感覺很壓抑,于是海昪某天在家里就點了支煙。
當然這煙呢,不是海昪自己點的,有人伺候,是海昪家里的丫鬟給點著的。
說起來,這小丫鬟身材一般,姿色普通,在海昪家里就是個純粹的勞動力,海昪對她從來也沒有過什么心思,但是偏偏小丫鬟給主子點煙的這一幕,正好讓烏雅氏看到了。
這畫面,您想象一下,那可能還真有點曖昧,何況本來夫妻之間就矛盾重重,所以烏雅氏當即認定,是這個不知羞恥的小丫鬟在勾引丈夫。
烏雅氏一下子心底里升騰起一股無名怒火,她沖上前去,結結實實甩了小丫鬟兩個嘴巴子,然后和丈夫理論了起來。
烏雅氏說,好你個海昪,你真不要臉,光天化日竟然和一個丫鬟有奸,海昪說你這不是胡鬧么,就是點支煙,憑什么誣人清白?
您看,這又開始吵上了。
丫鬟挨了打,她也不敢吱聲,不敢辯解,委屈巴巴的就出去了,留下烏雅氏和海昪又開始在房間里激烈的爭吵起來。
烏雅氏脾氣挺大,任憑海昪怎么解釋,她就是跳著腳對海昪破口大罵,慢慢的海昪也不說話了,陰沉著個臉,額頭青筋暴起,卻一言不發,只是臉色越來越難看。
終于,在妻子的謾罵聲中,海昪忍無可忍,他騰一下子站了起來,照著烏雅氏的胸口就來了一腳。
烏雅氏還沒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兒呢,痛哼一聲,整個人都飛了起來,最后重重的栽倒在了床上,沒了動靜。
不叫罵了,也不說話了,可也沒氣息了。
(烏雅氏身死)
這時候海昪也恢復理智了,走到床前一探烏雅氏的鼻息,他是心下大驚,完了,這一腳竟然活活把妻子給踢死了。
意識到自己殺人之后,海昪腦海中立刻就冒出了自首的想法,可是這個想法剛一出來,立刻就被他否決了。
不行,自己不能自首。
怎么說不自首呢?因為海昪舍不得他的前程。
海昪,屬章佳氏,正紅旗人,這說明他是皇族出身。
是皇族還不算,海昪仕途平順,由禮部主事入仕,一路干到禮部侍郎,現在又在軍機處供職,做軍機章京。
這清朝的軍機處,是帝國最高級別的中樞權力機關,能在這個單位上班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尤其這個軍機章京,他負責幫助皇帝擬定旨意,協助處理奏折,順便還參與重要機務,前途簡直不可限量。
烏雅氏不是妾室,是正妻,是海昪唯一合法的妻子,您想想無端殺妻,這罪過得多大啊,別說你是旗人,你就是賽亞人,也保不住你啊。
望著妻子逐漸冰冷的尸體,海昪不再猶豫,趁著夜色的掩護,他找來板凳,白綾,又偽造了一封遺書,把殺人現場布置成了烏雅氏上吊自縊的模樣。
并且,烏雅氏的死,海昪誰都沒告訴,甚至就連烏雅氏的娘家他都沒通知,第二天一早,他就要偷摸的把烏雅氏給下葬了。
按理說此事天衣無縫,可惜百密一疏,這烏雅氏有個隨侍的奴婢,當初是跟著烏雅氏一起嫁過來的,奴婢和女主人一條心,當晚她就偷偷跑回烏雅氏的娘家,告訴了娘家人烏雅氏上吊自縊的消息。
娘家這邊,替烏雅氏出頭做主的,是烏雅氏的弟弟貴寧。
都知道你們夫妻二人關系不好,整晚吵架搞的鄰居都睡不好,現在烏雅氏莫名其妙就上吊自縊了,而且你海昪還遮遮掩掩,連我們娘家都不通知,你這里邊肯定有事兒啊。
貴寧帶著親戚們到海昪家里來,要親自驗看姐姐的尸身,烏雅氏是被海昪踹死的,胸口必有外傷,一驗尸那肯定露餡,所以海昪就攔著不讓看,貴寧說你不讓看我還不看了呢,他轉頭就把海昪告到了步軍統領衙門,他是擊鼓鳴冤,陳情上官,說自己懷疑是海昪害死了自己的姐姐。
步軍統領衙門,京師地區最高級別的治安機構,掌握軍隊,負責治安,也處理刑事案件。
當時步軍統領衙門的長官是誰呢?這個人我們很熟悉,是和珅。
(和珅 繪像)
和珅把案子拿過來一看,發現被告竟然是軍機處的海昪,他頗感意外,意外之中,還有一絲喜悅。
同在京師官場混,和珅不可能不認識海昪,他當然認識,但只是普通同僚,不太熟悉,兩人也沒有恩怨。
那怎么海昪成被告了,和珅還幸災樂禍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海昪,正巧和和珅的政敵阿桂有點親戚關系,你阿桂的親戚出事兒了,你不得受牽連,跟著一起吃瓜落啊?
和珅和阿桂,當時都是大清官場上的紅人,而且是兩個奮斗之路截然不同的紅人。
和珅是在政壇上混的,他人聰明,又足夠幸運,因此被乾隆相中,引為近臣,而阿桂則是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是實打實的軍功派。
因為道路不同,倆人理念也不同,和珅覺得阿桂就是大老粗,而阿桂更看不上和珅,認為此人不過佞幸而得寵,所以這倆人在日常工作中有摩擦,有矛盾,經常鬧不痛快,這回和珅有了這么好的機會整治阿桂,他肯定是不能放過。
只是,步軍統領衙門說到底只是個治安單位,天下腳下的命案,和珅還得移交到刑部來處理,說白了這個案子的主動權,和珅掌握不了。
案子到了刑部之后,刑部的審理結果是:貴寧狀告無效,烏雅氏確系是自縊身亡。
對于這個結果,貴寧是不滿意的,和珅更加不滿意,因為和珅知道,刑部上到尚書侍郎,下到主事員外,十個里邊有九個都是阿桂的親信,是阿桂的門生故舊,你說刑部沒有袒護偏私,和珅是一萬個不相信。
其實,刑部很有可能想到了,這個海昪是阿桂的親戚,所以才草草結案,認定烏雅氏是自殺,這么一來,既能幫海昪脫罪,也連累不到阿桂。
我們想一下,阿桂當時已經位極人臣了,做官做到他這個級別,他有必要為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去故意妨礙司法公正,給自己惹一身麻煩嗎?
何況就事論事,海昪殺人,和阿桂又有什么關系呢?而且,阿桂這個人素來剛正秉直,他干不出來這樣的事兒。
那這事兒就未必是阿桂指使的,而大概率是刑部在自作主張的獻殷勤。
但是刑部這么一自作聰明,就給了和珅口實,和珅立刻上奏皇帝,說刑部斷案不公,包庇袒護,那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說皇帝啊,刑部的大臣們看人下菜碟,知道這個海昪是阿桂的親戚,他們根本就不敢處理。
皇帝一聽,他很生氣,說既然刑部的處理結果大家有異議,那干脆讓刑部和都察院一起來重審這個案子,兩個部門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一下。
(紀昀 繪像)
在皇帝的要求下,刑部和都察院抽調官吏,刑部出了四個人,都察院出了三個人,七個人臨時拉了個班子,對海昪殺妻案進行了新一輪的審理。
倆部門,不少人,可是審理來審理去,得出的結論還是海昪是清白的,烏雅氏是自縊身亡。
這個結論,奇怪,也不奇怪。
說奇怪,是因為刑部這邊的四個官吏,要么是審訊專家,要么就是驗尸老手,這么簡單的案子,只要智商正常,都應該能看得出來烏雅氏是被海昪踢死的,可是他們到了現場之后,要么不說話,要么就推說自己技疏,勘驗不出來,完全是在裝傻充愣。
都察院這邊的三位,領頭的是紀昀(也就是紀曉嵐),都說他這人比較有責任心,敢說話,敢出頭,可是面對這樁案子,紀昀竟然說自己眊悼昏瞀,尪羸眇視,說自己老了,歲數大了,不中用了,而且也不懂刑名之事,所以他對這個案子,也基本上是保持緘默。
說不奇怪,那是因為刑部的這幾個人啊,都和阿桂有交情,要么是世家,要么就是下屬,他們能不賣阿桂的面子么?又怎么敢和阿桂作對呢,誰知道阿桂到底是不是要保這個海昪呢?
至于紀昀,和阿桂倒沒有什么交情,但是紀昀和阿桂的父親阿克敦認識,阿克敦還做過紀昀的老師,那您說吧,此事牽連授業恩師之子,紀昀心里能不掂量掂量么?
至于烏雅氏的死,誰在乎呢?
這個結果出來,和珅更不服了,他尋思你阿桂能量這么大呢?滿堂士大夫都為你策馬驅前,都為你辦事兒?我還真就不相信了,所以和珅一天三五次的往宮里跑,還是不認可這個案件的結果。
和珅一直在抗議,在反對,搞得乾隆也很煩悶,皇帝干脆把阿桂叫來,直接問阿桂對這個案子的看法。
海昪偽造現場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緊迫,他比較慌張,把用來自縊的白綾,他拴在了桌子腿上。
您想這是很奇怪的,自縊都是把繩子拴在梁上,高點的,能受力的地方,而綁在一個橫向的,不受力的桌子腿上,不符合常理,因為桌子腿橫著,人也只能橫著,而且還做不到懸空,怎么能夠把自己給勒死呢?
一方面這證實了刑部和都察院的官員們睜眼說瞎話,這么明顯的疑點都看不出來,另一方面皇帝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也很奇怪,于是皇帝就問阿桂,說大臣們都說烏雅氏是自縊,可是一個人用桌子腿怎么自縊呢?
結果阿桂說,床板木板,都能自縊。
皇帝又說,他弟弟貴寧怎么一直堅持不懈的告狀呢,想來是有冤屈啊。
結果阿桂回答,搞不好貴寧是誣告,應該治他的罪。
(阿桂 繪像)
從這兩個回答來看,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阿桂對這個案子別說了解了,也許他都沒怎么聽過,就更別提授意刑部和都察院偏袒海昪了。
因為,如果這個案子是阿桂在后臺兜底,那么皇帝問話,他肯定假裝不知道,從而撇清嫌疑才對,怎么會做這樣一番回答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阿桂是真的不知道,皇帝隨便問,他就隨便說。
問話毫無頭緒,乾隆一頭霧水,此時此刻皇帝心中疑竇叢生,他不能確定兩次審訊的結果是否都是阿桂授意操縱,但是這個時候的皇帝,司法部門他已經不相信了,既然他們和阿桂或多或少有關聯,皇帝干脆棄之不用,而是又拉了一個新的班子,這回從戶部和工部調人,對海昪殺妻案進行第三次審理。
這次審理,效果顯著,因為戶部和工部基本上沒有阿桂的關系網,也沒有人會賣阿桂的面子,阿桂插不進來手,而且就算戶工二部想要偏袒海昪,他們也得掂量掂量皇帝對這個案子的重視程度,這都三審了,再搞貓膩,萬一玩砸了,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數日之后嗎,經此二部審理,一來確定了烏雅氏并非自縊,而是被人殺害,二是對海昪也進行了審訊,海昪還比較配合,基本上就全撂了,承認了自己殺害妻子的事實。
其實從案發這段時間以來,海昪也有點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沒找人沒請托,自己也沒有后臺,可是好像怎么自己就像是有一張護身符一樣,誰都動不了自己呢?
真相大白,皇帝氣夠嗆,直接把海昪給判處了絞監候,也就是先關起來,等到秋后問斬,同時還把那些之前參與案件審理但是沒有核查出實情的官吏們給處理了一遍。
清朝的法律制度下,如果最開始判了絞監候,那其實就是死緩,你表現好點,積極悔過,有認罪的態度,基本上就不用死了,可是到了秋決之際,其它斬監候啊,絞監候啊,皇帝赦免了不少,唯獨沒有赦免海昪,硬是把海昪給殺了。
至于海昪非死不可的原因,很值得玩味。
和珅一直在和皇帝說,說之所以最開始兩輪審訊,那么多官員參與審理,他們都偏袒海昪,是因為他們被阿桂授意,換言之就是阿桂才是妨礙司法公正,妄圖保下海昪的幕后黑手,群臣不過是阿桂的爪牙和工具罷了。
如果真的如和珅所言,皇帝當然很生氣,但卻可以接受,因為這至少證明自己得知了真相,阿桂的計倆和小算盤都在自己的控制中,作為君王,掌握權臣的一些黑料和污點,那是很有必要的。
可如果事情不是和珅說的這樣呢?阿桂完全不知情,完全沒有參與案件的審理,完全沒有授意官員來為自己辦事呢?
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就算阿桂從來沒有偏袒海昪的意圖,可滿朝文武,卻大都為了邀寵于阿桂,或者畏懼阿桂的權勢而主動向阿桂獻媚,甚至于不惜枉顧國法,包庇真兇,哪怕,阿桂本身毫無問題,也無心結黨鉆營,更無弄權之心。
那么,當面對這個東征西討,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過汗馬之勞的勛臣名將時,皇帝的心中,是否偶爾也會泛起一絲絲的漣漪呢...
參考資料:
清實錄.中華書局.1985
官箴書集成. 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黃山書社.1997
刑案匯編. 周守赤.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清代證據制度研究. 吳萃.中國政法大學,2009
晚清京控檔案考察. 石怡.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
王曉斐.從海昇案看清代命案檢驗不實問題.中國法醫學雜志,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