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獨立電池商集中入局重卡賽道,重卡電池為何突成香餑餑?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鋰電紛紛發布重卡專用動力電池。這片曾被忽視的市場,是否正在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新藍海?未來能否成長為電池商的核心增長極?
請看方得網帶來的深入剖析。
電池商集中入局重卡賽道
最近,多家電池商發布重卡專用動力電池,將重卡配套市場視為重要戰略陣地。
具體來看:5月18日,寧德時代發布全球首款75#重卡換電標準電池及全場景底盤換電方案;5月17日,國軒高科在2025全球科技大會上,發布首款重卡專用動力電池——G行重卡標準箱;5月9日,億緯鋰能在首屆商用車電池科技日暨開源電池新品發布會上,發布八款商用車電池,包括重卡專用電池;4月24日,欣旺達動力在上海車展上舉辦“重卡專用動力電池發布會”,推出行業首款重卡專用大容量超充電芯。
作為第三方電池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鋰電等動力電池企業,集中發布重卡專用電池,進軍新能源重卡配套市場,是因為這個市場即將大爆發嗎?這片藍海背后,究竟是遍地黃金還是暗礁密布?
電動化滲透率加速
新能源重卡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需求隨之水漲船高,將為電池商帶來一片極具潛力的市場藍海。眾多電池企業,進軍新能源重卡電池配套市場,正是看上這個起飛的風口。
自2024年起,在“雙碳”政策驅動及低運營成本優勢的雙重推動下,新能源重卡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交強險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新能源重卡銷量達8.2萬輛,同比暴漲140%,滲透率從過去兩年的5%快速攀升至13.6%;2025年前4月,新能源重卡累計銷量達4.6萬輛,同比增長196.7%,市場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業內專家指出,新能源重卡滲透率突破10%后已進入市場爆發期,未來增長空間廣闊。“2025年,新能源重卡銷量有望突破15萬輛,滲透率超20%。預計未來五年市場復合增長率將維持在30%以上,到2030年滲透率或超過50%。”
若2030年新能源重卡滲透率超50%,意味著年新增需求將達40萬輛左右。盡管這一數字看似不大,但重卡單車電池容量遠超乘用車,整體電池需求規模不容小覷。目前,單輛電動重卡搭載的電池容量普遍在460度以上,部分車型甚至達到660度或800度。以每輛電動轎車平均60度電計算,一輛重卡電池容量相當于8輛轎車之和。按此估算,未來新能源重卡市場的電池需求量將等同于320萬輛電動轎車,這一規模對投資者而言極具吸引力。
獨立電池商有機會
對于獨立電池商而言,乘用車動力電池市場已經產能嚴重過剩,且乘用車整車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電池產能。相對來說,新能源重卡整車企業自己做電池并不經濟。獨立電池商,可以長期且穩定地為重卡企業提供電池。
乘用車市場,多數規模化的乘用車企,一定會走自己造電池的道路。從產業規模來看,不少乘用車企都是年銷輛百萬輛(如比亞迪年銷超400萬輛、奇瑞超200萬輛),規模化效應促使它們逐步轉向電池自產,以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并提升利潤空間。這一趨勢與燃油車時代車企自產發動機的邏輯是相同的。
反觀重卡行業,市場規模截然不同。頭部重卡企業年銷量約20萬輛,多數企業年銷量不足5萬輛,有限的產能規模難以支撐電池自研所需的龐大資源投入。電池制造的核心環節——電芯研發,涉及化學材料、工藝設計等跨學科技術,與整車制造的機械工程屬性差異巨大。重卡企業若跨界布局電芯生產,需投入大量資金、人才及時間成本,這對規模有限的重卡而言并不現實。因此,未來新能源重卡企業更可能選擇直接采購第三方電芯或電池包,而非自建產線。
事實上,在燃油車時代,多數重卡企業自己不生產發動機,獨立柴油機品牌數量遠高于汽油機。可以預見,新能源時代,依然會有大量的重卡企業外采電池,而非自己生產。
此消彼長之下,當乘用車企逐步實現電池自給時,重卡及商用車企將成為第三方電池商的重要客戶。對國軒高科等獨立電池商而言,深耕新能源重卡及商用車市場不僅是拓展營收的必選項,更是搶占未來賽道的關鍵布局。
挑戰與風險并存
雖然市場前景廣闊,多數電池商需直面重卡電池市場寧德時代寡頭格局的挑戰,也要面對技術迭代的風險。
在當前電動重卡電池配套市場,寧德時代市場份額占8成左右,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競爭格局。不少電池商作為新進入者,需要去搶別人的市場份額,搶份額肯定比別人守地盤難度更大。這里需要有一個被市場認知的過程,這對不少電池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為此,國軒高科推出的G行重卡電池直擊行業痛點。國軒高科中國業務副總裁許邦南表示,G行電池采用單包電量116kWh設計,能量密度達175Wh/kg,支持200-1000kWh彈性電量擴展,緩解續航焦慮;融合四槍并充技術與1000V高壓平臺,實現兆瓦級超充,充電效率提升30%;全域智控系統確保-30℃環境下仍能高效充電;更首創“零衰減”技術,前3000次循環容量零衰減,支持120萬公里行駛里程及12年超長壽命。
然而,技術優勢僅是敲門磚。國軒高科若想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還需與車企建立深度合作。其作為一個新進入者,要與車企建立起配套合作關系,需要得到車企認可,這也是一個闖關的過程。從新車公告來看,遠程、解放、陜汽、東風等品牌已開始配套國軒電池。
此外,技術迭代亦是要注意到的潛在風險。目前,乘用車走純電技術路線,基本上可以說板上定釘的事。但重卡及商用車是生產資料,只要市場出現運營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如氫燃料或混合動力),就會走向其他技術路線。因為,物流企業及用戶非常重視車輛運營成本,車輛運營成本的升降,直接關系到收益的高低。
總之,新能源重卡電池賽道雖熱,但玩家需清醒認識到,技術革新與市場認可缺一不可。不少新進入者憑借技術突破,已邁出關鍵一步,但要在寧德時代主導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亦不容易。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片藍海既充滿誘惑,也暗藏礁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