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灣里街道近期開展“四色守護,幫垃圾找回自己的家”主題系列活動,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等多元形式,以生動實踐傳遞垃圾分類知識,推動全民參與環保行動。
綠色守護:廚余堆肥潤童心
5月19日,藍灣社區走進馨愛萌幼兒園,以“教育一個孩子,帶動整個社會”為目標,開展廚余垃圾分類宣傳。社區專干楊金家通過趣味講解,向孩子們展示廚余垃圾如何變廢為寶,轉化為滋養植物的肥料。孩子們親手用廚余肥料種植太陽花,在實踐中領悟垃圾分類的意義,讓環保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灰色賦能:其他垃圾變電能
高合社區則將課堂搬進大連重工集團技工學校。5月13日,市垃圾分類講師關志勇向學生講解其他垃圾的處理奧秘:“每噸其他垃圾焚燒可發電400-600度,其他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70%。”并通過視頻了解金普新區瀚藍環境是如何通過焚燒垃圾進行發電。
隨后,社區專干王立寧帶領學生開展志愿清潔活動,清理校園周邊垃圾,用行動踐行“分類先行,青年當先”的理念。
藍色循環:創意手工倡回收
同日,吉安社區在太陽寶貝幼兒園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變廢為寶”手工課。關志勇通過動畫和游戲,讓孩子們理解“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社區專干王洋則帶領孩子們用礦泉水瓶、舊紙杯等可回收物制作風車、小汽車等手工作品,直觀展現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激孩子們的環保創造力。
紅色行動:有害換愛護健康
5月20日,翰林社區聯合灣里醫院在廣場開展“以廢換愛”活動,社區專干關志勇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免費發放垃圾分類紀念扇子200余個,引導居民用有害垃圾兌換禮品,并享受免費義診服務包含中醫、全科、內科及測血壓血糖,尤其是中醫居民廣泛好評。活動將垃圾分類宣傳與健康關懷結合,既提升了居民對有害垃圾危害的認知,也傳遞了社區溫暖。
灣里街道通過“四色守護”系列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從理念轉化為習慣,形成“家校社”聯動共治的良好氛圍,為構建綠色宜居城市貢獻基層力量。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任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