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永樂大典》共 22937 卷(其中目錄 60 卷),裝成 11095 冊,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類書,自明成祖六年(1408)抄成后,沒有印行。嘉靖末年又抄一副本,正本于明末流傳已不清楚,副本則歷盡劫難,至今只有八百余卷存世。
《永樂大典》(以下省稱《大典》)是具有世界性影響和知名度的古書,其收羅資料豐富,卷帙浩繁,影響深遠,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說,都堪稱中國古代之經典性巨著,實為書籍史上的長城和豐碑。
當前,《永樂大典》系統性保護、整理與出版工程已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由中宣部古籍辦牽頭,集中全國多家單位共同參與攻關。本人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永樂大典》綜合研究、復原”是該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有序推進。為了進一步推動《永樂大典》研究與整理,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本項目組承辦的“《永樂大典》研究與整理新進展”學術研討會于2023年10月14日成功舉辦。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長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三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報告論文18篇,涉及《永樂大典》與《永樂大典目錄》的編撰、《永樂大典》征引文獻、《永樂大典》副本流傳與署名頁、《永樂大典》的物質形態等方面內容,展現了與會學者對《永樂大典》研究的前沿性思考。得益于北京師范大學科研基金的支持,我們將此次會議論文匯編出版,以供學界同仁交流,或可備商量舊學、培養新知之一助。
本人借此機會,謹將關于《永樂大典》研究與復原的思考和認識匯報如下,請學界批評指正。
一、《大典》研究
《大典》研究,從繆荃孫《永樂大典考》(1908 年)開始,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其成就是顯著的。例如,對《大典》編纂人員的考證,已可得四百多人;對正本下落的研究,大致可推斷正本毀于明亡之際;對副本數量與收藏地的調查也基本清楚;大典本與《四庫全書》(以下省稱《四庫》)關系密切,其相關研究成果更為豐富。此外,對《大典》編纂體例等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尤其對《大典》引書的研究,目前已有多篇論文專門討論,其基本共識為:《大典》所引有出自原書者(如全書、全文之引錄),有出自前代類書或匯編之書的(如節錄部分。這部分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纂修官從原書摘出的)。
本人研究《大典》二十余年,就個人的體會而言,《大典》研究現在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新的、重要的研究問題難以發現、提出; 另一方面對已有研究的推進比較緩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材料有限。《大典》研究的主要材料不外乎三類:其一為現有的《大典》殘本。這些殘本已有多種數據庫、影印本,有的甚至有整理本,最近又有很多高清影像資源,十分方便讀者閱讀、利用,以從事輯佚、校勘、研究等工作。其二為大典本,尤其是清末《大典》大規模散亡之前所輯出之大典本。學界目前對《四庫》大典本的研究比較深入。其三為有關《大典》的相關記載。這方面的材料,從袁同禮集中搜輯開始,經學者不斷積累和添加(本人亦曾編有《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其基本和主要的材料已為研究者所熟知,且容易獲得。
如果要尋求新的突破,我們只有寄希望于:一方面需要發現新的《大典》殘本和大典本(事實上,每次有新的《大典》殘本的發現都會引起《大典》研究短暫的熱潮);另一方面找到更多有關《大典》的相關記載材料(如有的學者從方志、家譜中找材料,有的學者從外文書檔中找材料)。前者偶然性很大,可遇而不可求。后者雖有可能,而且確實能獲得一些新材料,如最近劉波利用方志補充考證《大典》參修者,高樹偉利用家譜考證參修者和錄副者,劉怡飛利用英文材料考證莫理循舊藏《大典》的流傳與下落,本人亦曾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材料考證該館入藏《大典》之時間與數量。但是,總的來看,這些材料所起的也是小修小補的作用,而重要的材料還是難以覓得。
既然今后發現更多、更重要的《大典》研究相關材料的可能性比較小,那么我們如何尋求突破呢?我認為有兩條途徑:
其一,就現有材料進行“精耕細作”,仍是今后很長時間內要做的主要工作。本人最近撰寫了《〈永樂大典〉錄副本的謄錄、圈點及總葉數》一文,其基本材料即是《大典》殘本的署名頁。依據對謄錄、圈點者署名方式和人數的統計分析,拙文認為,《大典》錄副本謄錄由官員與非官員組成,在署名頁中分別著錄為:寫書官 + 官名 + 姓名,書寫 + 身份 + 姓名;謄錄的來源有二:從兩房官(包括中書舍人及帶銜辦事官員)中選派,從在京的舉人、監生、生員、儒士內考選。日常在館的謄錄數為110名(每館各11名),日常在館圈點者共20名(每館各2名)。上述研究有助于我們探討錄副之進程、運作,乃至于正本的謄錄情況。
其二,創新思路,以大典本為抓手,通過復原《大典》,尋求《大典》研究的新突破。一般來說,大典本的主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出自《大典》的, 如果能將其復原回《大典》,即可視為《大典》之新發現。然而,目前關于大典本(主要是《四庫》大典本)的研究雖然比較多,但很少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現存大典本有6000余卷,其中有一些是標明《大典》出處的。如果我們能將這些大典本復原回《大典》,既可以新獲得一部分《大典》之內容,亦可以據此更清楚地了解大典本之輯佚過程(主要指四庫館輯佚)及《大典》之編修情況。例如,通過復原,可以考證《大典》錄入各書的底本,事目是如何編排的,材料是如何搜集的,參修者是如何分工合作的,等等,從而全面推進《大典》研究。
二、《大典》復原
《大典》一直以來頗受人們重視,尤其是清乾隆年間從中輯得佚書數百種,此后《大典》輯佚之風甚盛,影響至今,仍有人樂此不疲,形成了史上頗負盛名的大典本。可以說,大典本是中國典籍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很特殊,也很有意義。它是輯佚的范例,也是版本學上獨有的一類。但是,我們都想從《大典》中輯佚書,而《大典》本身也是佚書(即殘佚,部分佚),是否需要輯呢?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典》雖已亡佚絕大部分,但是在其亡佚之前,人們已從《大典》輯出很多佚書,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已輯出之佚書來復原《大典》,也即是通過大典本來復原《大典》。這是一種反哺式的輯佚:大典本輯佚書為《大典》之子,茲又回饋《大典》。事實上,這樣一種文獻整理方法和思路還可以進一步推廣,成為今后輯佚的一個新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以往談《大典》輯佚,均指從《大典》中輯佚書,而這里談《大典》輯佚,是指對《大典》本身的輯佚,因此,為與之前的概念相區別,故稱《大典》復原。當然,這種復原并不是文物意義上的復原,不是物質層面的復原,而是文獻學意義上的復原,是文本(包括文字內容、體例、形式)復原。因此,《大典》復原只是內容上的“重生”與發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書重現。
(一)總體思路
如前所述,大典本是《大典》復原的主要材料,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存世的大典本。此外,清朝有些非大典本書籍也或多或少會引用到《大典》,這些材料雖然比較零散,但也應該注意。尤為重要的是,《大典》所引書仍有很多存世,這些書也可以作為復原《大典》的主要材料。在以上這些思考的基礎上,我們制訂了如下復原計劃。
1. 以大典本復原《大典》
存世的大典本非常多,因此,據大典本復原是復原《大典》的主要途徑。首先,將現存的大典本編一個總目錄,以反映現存大典本的全貌。當然,我們要仔細區分大典本中哪些全部或主要內容來自《大典》,哪些只是據《大典》作補輯或校補,前者是我們主要利用的對象,后者只能起拾遺補缺的作用;我們還要區分大典本中哪些是據現存的《大典》殘本輯出的,哪些是據佚失的《大典》輯出的。比較而言,前者價值不大,我們主要利用的當然是后者。其次,我們利用現存大典本復原《大典》。對大典本的利用,可分兩步來實施:第一步,標佚文出處者,據其出處將這些佚文一一復原回《大典》。例如,《宋會要輯稿》、《舊五代史》(熊羅宿影印武英殿抄本)、《春秋會義》、《九國志》、朱申《禮記句解》、《彭氏纂圖注義》,以及文廷式、繆荃孫的一些輯佚書等均有《大典》佚文出處。如《宋會要輯稿·帝系一》的“僖祖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一條,出自《大典》卷一二三〇〇, 即可直接將此條復原回此卷。大典本《舊五代史》卷八、九、十,分別為“梁書·末帝紀”上、中、下,全部出自《永樂大典》卷六六〇五。參考《大典》目錄和體例,我們可以將此三卷復原回《永樂大典》卷六六〇五。第二步,沒標佚文出處者,我們會一一考證其出處,然后再將其復原回《大典》。我們先做第一步的復原,然后根據積累的經驗再做第二步的復原。
2.以其他書所引《大典》材料復原《大典》
除了大典本之外,還有一些書籍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引用過《大典》,而這部分引文又為現存《大典》或大典本闕佚之部分,我們即可據其來復原《大典》。我們在利用這部分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有些書只是利用《大典》材料作校勘,而不是直接引用《大典》原文。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們要合理地使用。其二,有些書所引材料并不直言出自《大典》,但我們據相關材料可推知其出自《大典》。對于引用過《大典》之書籍(大典本除外)的搜集,我們主要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其一,依據目前相關的研究中提到的線索,搜集該類書目,并查明其存佚情況。其二,依據古籍數據庫進行檢索, 搜集該類書目及有關材料。其三,近代以前曾經看過《大典》的學者所校勘、輯佚之書籍。上述三種方法可以同時進行。我們把通過上述方法搜得的材料,借鑒上一階段總結的方法和經驗,再參照《大典》目錄、體例等,將其復原為《大典》之內容。
3.利用其他可補《大典》之書籍來復原
據《大典》目錄可知,其中有明言采自何書者,可以推斷《大典》某卷收錄的內容,若其所采之書存世,即可據以復原。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步驟來復原:第一步,制訂“《大典》目錄引書存佚表”;第二步,制訂“現存《大典》殘本引書存佚表”;第三步,制訂“《文淵閣書目》所收書存佚表”;最后,我們綜合以上三表,再進行校正、去重,就應該可以得出比較完整準確的《大典》引書存佚表。我們據此表統計可知,《大典》引書現存者(包括輯 佚本)有多少,亡佚者有多少,即可大致推算出我們復原《大典》所能達到的最大量。我們把通過上述方法搜得的材料,借鑒上兩個階段總結的方法和經驗,再參照《大典》目錄、體例等,將其復原為《大典》之內容。
最后,我們將上述復原成果匯編起來,再加上現存《大典》殘本(包括目錄),最終形成《永樂大典(復原本)》(包括全文版和圖像版)。
(二)目前的進展
我們在項目開展之初即擬定了復原分工表,由項目成員根據個人的情況提供擬復原的卷次,然后陸續完成復原和不斷添加新的擬復原卷次。目前已形成約三千卷的分工表,其中已提交的復原稿件約兩千卷。
上述已復原的稿件,均嚴格按照我們擬定的“復原體例”撰成長編,其中既體現了《大典》的格式規范,又有新加的校勘,以及“前言”(復原依據、材料等相關說明)。例如,“據《九國志》復原《大典》卷一八一三四至一八一三七”的前言如下:
《九國志》是關于五代十國時期十國史事的紀傳體史書,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流傳頗廣,影響頗大。原書為宋朝路振所撰,共四十九卷,分世家、列傳之目,包括九國,分別為吳、南唐、前蜀、后蜀、東漢(即北漢)、南漢、閩、楚、吳越。后又有張唐英補撰《北楚》二卷,加上原書共為五十一卷,仍用“九國志”之名。據載,原書曾流傳至清初, 而清代中期以后則不見原書之相關著錄,估計已失傳。清乾隆年間四庫館開館,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九國志》,但并沒有將其收進《四庫》及《四庫總目》。周夢棠將大典本《九國志》整理為十二卷,收列傳一百三十六首,且保留了各篇傳記在《大典》的出處。目前所見之大典本《九國志》各版本(其中《守山閣叢書》本較為通行),均是由周氏整理本衍生出來的。據各篇傳記所標之《大典》出處可知,大典本《九國志》之全部內容均出自《大典》卷一八一三四至一八一三七。以下即以《守山閣叢書》本為底本(不再一一標明佚文出處),以清抄本等作為參校本,復原《大典》卷一八一三四至一八一三七。其編排依據,可參張升《大典本〈九國志〉之版本、編次與整理》(載《史學史研究》2021 年第4期 )。
三、復原與研究的相互促進
經過我們初期復原的實踐可以發現,復原與研究是相互促進的,研究是復原的基礎,而復原又可驗證或修正我們的研究。例如,《大典》目錄是我們復原的最主要依據,但據我們考察,《大典》目錄所載偶有失誤之處,我們需要參考《大典》編纂規則,并與正文相參證,對目錄中的失誤作糾正,然后才能合理地進行復原。
又如,存世的抄本《永樂琴書集成》二十卷在以往多被誤認為抄襲《琴書大全》而成的偽書,但據我們考證,《永樂琴書集成》為明永樂初年敕撰之有關琴學的專題類書,隨后被整書收入《大典》卷九五一二至九五三四“琴”字“大明永樂琴書集成”。現存《永樂琴書集成》內容和來源均可靠與真實,我們完全可以據其復原《大典》卷九五一二至九五三四,這樣又可新得《大典》二十卷之內容。
又如,大典本《九國志》幾乎每條佚文都標明其在《大典》的出處,注明出自《大典》何卷、何頁,我們可以據此復原《大典》卷一八一三四至一八一三七共四卷。而且,通過復原,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大典本編排順序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完整,所標示的卷次、頁碼是否正確,等等。例如, 復原后的卷一八一三七應與《大典》原卷內容差不多(共二十余頁),但大典本《九國志》中該卷所收北楚將只有一位。從頁數來看,該卷不太可能再收他書中的北楚將傳,而北楚將傳也不太可能收于《大典》其他卷次,且乾隆時《大典》卷一八一三七并無缺佚,但是,《九國志》原書“北楚”部分有兩卷之多,不至于只載一位將領的傳記,因此,本人懷疑《大典》編纂時原書“北楚”部分可能已有缺佚。總之,參照大典本《九國志》的整理個案,我們可以逐一開展對所有大典本的重新整理:既復原了《大典》的部分內容,又可據復原之《大典》重新檢討和整理這些大典本。
至于《文子纘義》的情況相對更復雜一些,我們需要在復原與研究之間反復比較。《文子》(共十二篇)為道家重要之經典,在唐玄宗時得詔封為《通玄真經》,也常被簡稱為《通玄經》。元朝杜道堅為《文子》作解說,成《文子纘義》(又可稱《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后被收入《正統道藏》。清乾隆年間開館修《四庫全書》,從《大典》中輯出《文子纘義》大部分內容,復厘為十二卷,并以活字印行,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
《文子纘義》是對《文子》的注釋(纘義),因此其纘義部分一般會收載在《文子》相應的各篇原文之下。《文子》各篇在《大典》中的收載卷次曾有明確的記錄,據《大典》卷一〇二八六“子·道家子書五”載:“《仙傳》:……其著曰《文子》,天寶中封為通玄真人,書曰《通玄真經》。其著書一十二篇,一曰道原(詳原字),二曰精誠(詳誠字),三曰九守(詳守字),四曰符言(詳言字),五曰道德(詳德字),六曰上德(詳德字),七曰微明(詳明字),八曰自然(詳然字),九曰下德(詳德字),十曰止(上)仁(詳仁字),十一曰上義(詳義字),十二曰上禮(詳禮字)。”可以看出,《文子》一書在收進《大典》時是完整的,而且各篇分別收載入《大典》相應各字之下。既然如此,《文子纘義》也應該收載在上述各篇之下。
但是,我們檢《大典》目錄后發現,上述的出處是有一定的問題的。其中符言、上禮、上義、上德、下德、微明六篇的出處與《大典》收載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即《大典》目錄相應各字下均明確標明收載此六篇。不過,道原篇此處標為收于原字下,而《大典》目錄顯示則是收于道字下。可見,前引《大典》卷一〇二八六的記錄可能只是《大典》編者原來的設想,但后來又對收載卷次作了個別調整。而且,查《大典》目錄,精誠、自然、九守、道德、上仁五篇在上述所標示的各字下并沒有收載,而《大典》目錄其他字下也沒有收載,這是為什么呢?本人推測,這五篇肯定也是收載在《大典》的,而且很可能收在卷一〇二八六所記錄的各字之下,但《大典》目錄的編者由于疏漏而沒有將其在目錄中明確標示出來。
雖然《大典》收載了《文子》全書,但四庫館臣只從《大典》中輯出七篇纘義(實則六篇有纘義,一篇只有舊注):“其精誠、符言、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義七篇,首尾完備,惟道原、十守、道德、上仁、上禮五篇, 原本失載。或修《永樂大典》之時已散佚不完歟?”(《四庫全書總目》“《文子纘義》提要”)這又是為什么呢?是收入《大典》時《文子纘義》已有殘缺,還是四庫館臣失檢所致?現存《文子纘義》各篇均有纘義,且館臣認為大典本自然篇是首尾完整的,但為何大典本自然篇只有舊注而沒有纘義?此外,目前關于《文子纘義》的研究,都沒提到有舊注,《正統道藏》本也沒有舊注,而且,大典本只有上德、自然、下德三篇有舊注(另,微明篇只有一條舊注)。如果如提要所云,七篇都是首尾完整的,為何只有三篇有舊注呢? 因此,舊注是否為《文子纘義》原書所有,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總之,我們以大典本《文子纘義》來復原《大典》,確實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文子纘義》在收入《大典》時是全是缺;《大典》正文所標示的出處并不可靠,而《大典》目錄所標示的出處又不全,《文子纘義》有些篇目需要考證其在《大典》的卷次;舊注是否為《文子纘義》之一部分。當然, 通過對大典本《文子纘義》個案的考察,我們對如何確定佚文在《大典》中的位置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其一,《大典》正文中的“詳某字”的收載位置標示未必可信,因為《大典》正文中的“詳某字”是編者初步的考慮,而《大典》目錄是據最后的定稿編寫的,其所標示的出處更可信。其二,《大典》目錄有時并未能完全反映其下各卷的收書情況。這些認識對于研究《大典》、大典本和《大典》復原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述《文子纘義》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如果我們不弄清楚《大典》所引原書及大典本,就無法準確地復原《大典》。因此,我們要將研究與復原緊密結合,邊研究邊復原,以期實現研究與復原的互相促進。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綜合編輯室
供稿 | 許海燕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