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初詞壇三大家”之一,成就卻不止于詞。陳維崧,一位以儷體駢文獨步一時的清初文學巨擘,他的駢文風靡整個清代,廣為傳誦,在當時即有注本。如今,“清代別集叢刊”重磅推出《陳檢討四六箋注》,以康熙三十二年問世的第一個陳氏駢文箋注本,有美堂刻程師恭箋注本為底本,系統整理點校,呈現陳維崧駢文矩范。
“清代別集叢刊”
《陳檢討四六箋注》
上中下精裝三冊
[清]陳維崧 著
[清]程師恭 箋注
劉曉亮 整理
978-7-5760-5179-7
298.0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簡介
陳維崧(一六二六—一六八二),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詞人、古文家、駢文家。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由諸生舉博學宏詞,授翰林院檢討,曾參與修《明史》。有清一代,四百多名駢文作家中,有刻本、選本、注本及評本的,唯陳維崧一人。《四庫全書總目》稱,“國朝以四六名者,初有維崧及吳綺,次則章藻功《思綺堂集》亦頗見稱于世”,“平心而論,要當以維崧為冠”。本書以陳維崧駢文的第一個且影響巨大的注本《陳檢討四六箋注》(康熙三十二年有美堂所刻程師恭箋注本)為底本,參校《陳檢討集》(蔣景祁刻本)、《陳迦陵文集》(患立堂刻本)、《湖海樓全集》(浩然堂刻本)、《陳檢討四六箋注》(亦園刻本、《四庫全書》本、上海鴻章書局印本),整理呈現相對完善的陳維崧駢文及程師恭注文讀本。
前言
文 | 劉曉亮
陳維崧(一六二六—一六八二),字其年,號迦陵,因多須,人號為“陳髯”。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詞人、古文家、駢文家。少即能文,十歲時,代祖父陳于廷作《楊忠烈像贊》,蔣景祈贊為“娓娓可誦”。明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應童子試,名列第一,但此后屢困場屋。清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其父陳貞慧病亡后,家道中落,四方游走,厄于貧困。曾于康熙七年(一六六八)秋冬之際,經龔鼎孳推薦,入河南學政史逸裘幕,做過短暫的幕僚。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三月初一,應博學鴻詞科,獲第十名。五月十七日,被授為翰林院檢討。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三月,入職史館,參與修纂《明史》。卒后無子,二弟陳維嵋子履端被立為嗣子。
陳維崧雖一生清貧,但結交頗廣。早年曾與盧象觀、黃宗羲等舉“秋水社”,亦曾與顧貞觀等結“國儀社”。與明末清初之陳子龍、侯方域、吳偉業、王士禛、冒襄、朱彝尊等,均有深厚交誼。
陳維崧逝后有《陳檢討集》《湖海樓全集》等傳世。生平事跡可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傳”、徐乾學《陳檢討志銘》、儲欣《陳檢討傳》、蔣永修《陳檢討傳》等。
陳維崧是明末清初“陽羨詞派”的領袖,與納蘭性德、朱彝尊并稱清初“詞壇三大家”,更被陳廷焯稱為清初詞壇的“巨擘”,流傳至今的詞作一千六百多首。他擅長寫詩,早年師事陳子龍,中年浸淫于六季、三唐,到了晚年則達于韓愈、蘇軾的境界,具體可參其《湖海樓詩集》。他也創作了不少散體文,但更洋溢著濃郁的“儷體”情結,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四六文”,而且一生都在為駢文鼓吹。
陳維崧應該很早就曾親自編纂過自己的文集。侯方域《陳緯云文序》謂:“吾曩序緯云之兄其年之文,其年年十七。”惜侯方域為陳維崧寫的這篇序文已佚。但可推測,十七歲的陳維崧應已有“文集”了。毛際可也曾為陳維崧《儷體文集》作序,陸勇強先生《陳維崧年譜》將此事系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毛序收于蔣景祁、曹亮武所刻《陳檢討集》卷首。若果如陸勇強先生之斷,則陳維崧在生前已經編定好了一部自己的駢體文集,只是未能付梓。故其在病篤之際,將“所著詩古文詞手授祁”,囑托給了問疾身邊的蔣景祁,所囑托之作,可能即為毛際可所序之《儷體文集》的稿本。蔣景祁不負所托,于陳維崧去世后第二年(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的冬天,即與曹亮武一起編校出版了陳維崧的駢文集,定名為《陳檢討集》(下省稱“蔣刻本”),卷首有康熙二十二年孟冬月(十月)余國柱所撰序言。此集一出,“吳門一時風馳紙踴”(陳維岳語)。此為陳維崧駢文集的第一個刻本,共收陳維崧所作駢文一百三十篇。
在囑托蔣景祁之后,彌留之際的陳維崧又囑托自己的三弟陳維岳、四弟陳宗石(未在陳維崧身邊)為其刊行詩古文詞。陳維岳、陳宗石傾注心力為乃兄搜集、校勘、刻印遺集,即陸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至二十八年(一六八九)的患立堂本《陳迦陵文集》,具體包括《文集》六卷、《儷體文集》十卷、《詩集》八卷、《詞集》三十卷,總計五十四卷。其中,《陳迦陵儷體文集》(下省稱“患立堂本”)十卷不僅包括蔣刻本的一百三十篇,另多出了三十七篇駢文。民國時,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四部叢刊》,“初編”即影印了患立堂本《陳迦陵文集》。
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陳維崧從孫陳淮校刻《湖海樓全集》,具體包括《詩集》十二卷、《詞集》二十卷、《文集》六卷、《儷體文集》十二卷、詩補遺一卷,總計五十一卷。其中《儷體文集》十二卷(下省稱“浩然堂本”)包含蔣刻本的一百三十篇,另比蔣刻本多出二十九篇,但比患立堂本少了八篇。浩然堂本《湖海樓全集》影響很大,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任光奇曾予以重刻,是為弇山鐸署本。
正因為陳維崧駢文的大名,所以在蔣刻本問世十年后,即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程師恭所箋注的《陳檢討四六箋注》即由有美堂鏤板行世(下省稱“有美堂本”)。
程師恭(一六五〇—一七一二),字叔才(蜀材),號梧村,程從大次子。江家嘴(今安徽懷寧)人。程師恭幼即聰穎,十歲通五經。康熙初,受知于江南督學孫胤驥,被拔為府學第一名,上庠食廩。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以拔貢身份入京師,考取國子監教習,后被時任禮部尚書的桐城人張英延請為家庭教師。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銓選,外放四川重慶府永川縣知縣。程師恭學識淵博,吏部右侍郎仇兆鰲注解杜詩,曾與師恭證訛誤,極為稱贊其學識,謂“學可吾師也”。師恭傳世著述有《歷朝史斷》《韻府群書》《梧村集》等。生平事跡見《(康熙)安慶府志》卷十九“文學傳”。
程師恭為《陳檢討四六》作注的時間,正是其擔任家庭教師之時,故有美堂本《陳檢討四六箋注》卷首序即為張英所作。《陳檢討四六箋注》共收陳維崧駢文一百三十篇,通過核對,可知程師恭用以箋注的底本,正是蔣刻本。
有美堂本《陳檢討四六箋注》刊刻后,程師恭仍有訂補,故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有新刻亦園本《陳檢討四六箋注》(下省稱“亦園本”)。相較于有美堂本,已有很多不同,且有美堂本卷首所附“例言”提到的“附注”內容,均可見于亦園本中。除了程師恭自己的訂補外,另有顧張思、鮑東里、王虛舟、王世樞等人予以訂補,足見此注本的影響。
也正因為陳維崧駢文的大名,加之程注的影響,故《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收錄了庶吉士祝堃家藏本《陳檢討四六箋注》(下省稱“四庫本”)。但《四庫全書》的謄錄人員在抄寫過程中有諸多訛誤以及改字,尤其是刪去了《周櫟園先生尺牘新鈔序》和《贈陸翼王序》。
民國時,上海鴻章書局又以文瑞樓藏板《陳檢討四六箋注》為底本石印出版(下省稱“文瑞樓本”)。
有關陳維崧駢文的輯佚、整理,可追溯至清乾隆時駢文大家曾燠,在其所編《國朝駢體正宗》中,收陳維崧駢文八篇,其中《劉沛玄詩古文序》一文,未見于此前任何陳集版本之中。二〇一〇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的《陳維崧集》(下省稱“陳校本”)。該書以患立堂本為底本,參考蔣刻本、康熙時程注本等完成,書末附陳維崧駢文佚文七篇,其中《陳賡民文稿序》《謝景韓醉白堂集序》已見于患立堂本、浩然堂本(題目分別作《椒峰弟詩經稿序》《謝別駕景韓醉白堂集序》),故實際只輯得五篇佚文。另張明強、張釗偉二人曾輯得陳維崧佚文十篇(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二〇一四年第一期),其中有駢文二篇《寒松操禪師像贊》《禮庵上梁開堂疏》。故合患立堂本一百六十七篇,今可見陳維崧駢文總計一百七十五篇。
本次整理以有美堂本為底本。對陳維崧駢文原文的校勘,以蔣刻本、患立堂本、浩然堂本為對校本,另參考亦園本、四庫本、文瑞樓本及陳校本。程師恭注文則以亦園本、四庫本、文瑞樓本為對校本。
程師恭注文原以雙行小字夾注于正文之下,此次則按順序,全部移至文末。整理過程中,盡量保持有美堂本原貌;確能判斷有美堂本訛誤之處,則據對校本等改正。對于諸校本之誤,亦間有指出。
陳維崧的駢文沾溉后人無數,程師恭的注文又有助于今人“溯方流以窮玉水,沿圓折而討璇源”(張英序),故筆者致力董理,試圖為今人閱覽呈現一個易讀本。本書整理過程中,得華東師范大學鐘錦教授提供校本及修訂意見,賜教良多。整理過程中還曾得到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的資助,對評審專家和秘書處的工作人員在此一并致謝。限于學識,本書難免錯誤之處,還請讀者是正,不勝欽敬與感激。
編輯:時潤民
制作:邱瑾銘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