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時期就讀了《徐霞客游記》,人生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第20屆徐霞客國際旅游節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江陰人俞敏洪提起《徐霞客游記》時說,自己深耕文旅行業,就是受了這本游記的影響。
而412年前的今天(1613年5月19日),正是“最強背包客”、江陰人徐霞客動筆開寫《徐霞客游記》的日子。
一位是當下的互聯網博主,一位是明代的旅游博主,兩位“頂流”江陰老鄉,因為一本《徐霞客游記》隔空結緣。
《徐霞客游記》里有“西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本“奇書”。它記述了徐霞客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書中內容,按照《江蘇文庫·研究編》之《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徐霞客》的說法,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早前撰寫的日記體“名山游記”,另一部分是“西游記”。
徐霞客的“西游記”可不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小說,而是徐霞客遠游廣西、貴州、云南3年多的日記,包括《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在內,也被稱為“西南游記”。
現存的名山游記共17篇,均作于崇禎六年(1633年)以前,為徐霞客48歲以前的作品。而崇禎九年以后所寫的“西游記”,則被學者認為是全書的主體精華,在形式上、內容上的價值都要遠超前者。
如果說“名山游記”中的徐霞客還是一位“驢友”,到“西游記”里,他已經成為一位探險者、科學家。
他曾追蹤探尋長江源頭金沙江,實地考察南北盤江,整理、撰寫了《溯江紀源》和《盤江考》兩篇論文。
他考察了瀾滄江、潞江(怒江)等江河,踏勘了西南各地洞穴,收集整理了大量材料,總結并提出了喀斯特地形的分布規律及成因,是世界上最早考察、記述和研究巖溶地貌的先驅。
他還走訪了云南騰越州的火山遺址,詳細記述了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當地火山爆發時的真實情狀……
在那個時代走遍如此多山山水水,徐霞客寫“西游記”時雖然不需要像唐僧師徒一樣對付妖魔鬼怪,想必也曾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
《徐霞客游記》出版等了130多年
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不只有徐霞客本人,《徐霞客游記》也是如此。
徐霞客好友陳函輝在《霞客徐先生墓志銘》中說:“尤異者,天與雙趼,不假與騎;或從箐懸崖,計程將百里,夜就破壁枯樹下,即然脂拾穗記之。”
另一位好友錢謙益在《徐霞客傳》中也說道:“居平未嘗悅為古文辭,行游約數百里,就破壁枯樹,然松拾穗,走筆為記,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畫,雖才筆之士,無以加也。”
總結一下,就是說徐霞客寫日記時,往往要在路途中的艱難環境下提筆。受時間、場所等條件限制,日記的手稿難免有些散亂無序。
徐霞客自己也知道這種狀況,因此力邀友人幫他整理,有次對江陰人季會明說:“余日必有記,但散亂無緒,子為我理而輯之”。
徐霞客人生中的最后時光,是在江陰老家度過的。崇禎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終年五十四歲,未能將《游記》整理完成,也許是他心中一大遺憾。
徐霞客去世后,他的友人、后人們接棒整理手稿。然而整理的過程也一波三折。
其中最驚險的一次,要數清順治二年(1645年)七月,季會明受徐霞客長子徐屺之托整理《徐霞客游記》,《游記》中的《滇游日記一》被借出后因戰火付之一炬,《徐霞客游記》由此殘缺不全,后來,連這殘缺的《徐霞客游記》也散失了。
季會明經過一次次搜尋,終于將第一次整理的殘抄本找到,大約順治七年至九年(1650年—1652年)間,他重新整理、編次了第二個整理本。對這段經歷,季會明寫到:“是書遭其殘缺,亦劫數也!原稿后又搶散,此集亦失而復得,危矣哉!幸矣哉!”
整理、傳抄、刻印……經歷了130余年的時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徐霞客游記》第一次刻書問世,實現了徐霞客生前以及徐氏家族后人的心愿。
而這本巨著流傳至今,成為我們了解“史上最強背包客”“旅游博主”“中國旅游代言人”徐霞客的一扇窗,也造就了5·19中國旅游日這個特別的節日。
文 |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文穎 陳敏
圖 |江陰徐霞客鎮 、江蘇文庫 提供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視頻 |江蘇省文旅廳、江陰徐霞客鎮提供
后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藝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