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散文)
文/南豐后人
春夏之交,步入江南的鄉(xiāng)村田野,一幅令人頗感新奇的畫面撞入眼簾。農田里,機器插秧已成為主流。只見師傅將育秧盤逐一放置在插秧機的傳送帶上,隨著機手操控機車“嘩嘩嘩”地向前行進,一列列整齊的秧苗迅速“入土為安”。剎那間,原本灰白的水田,被青青的秧苗迅速覆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然而,眼前這高效現(xiàn)代的場景,卻如同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我那扇關于兒時農村插秧的大門。往昔生產隊大集體勞動的畫面,在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那時,社員們一行行地站在大田之中,彎腰插秧。“手執(zhí)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每逢下雨天,大家都身著蓑衣,穿梭于水田之間。
蓑衣,古稱 “蓑笠”,是用棕櫚葉或稻草編織而成的雨衣。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它就已成為勞動人民田間勞作的重要裝備,歷經歲月洗禮,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勞動者抵御風雨。
記憶里,老父親作為生產隊專門管水的人,在暴雨來臨之際,總是頭戴草帽、身著蓑衣、肩扛銀鋤,在田間阡陌間亦步亦趨地前行。一道閃電劃過天際,那一刻,站立在田地間的父親,宛如一尊金色的雕像,堅毅而又沉穩(wěn)。他常說:“越是下冰雹,秧田里的水越得灌滿,不然秧苗可就被打得稀巴爛了?!?雨停之后,父親回到家,將蓑衣往屋檐下一掛,那濕漉漉的蓑衣,在光影的映照下,竟好似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
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起碼備有一件蓑衣。為了有制作蓑衣的材料,父親不知從何處尋來幾株棕樹苗,他小心翼翼地剪除多余的棕樹葉,將樹苗移栽到門口自留地的沿邊。幾年的時光悄然流逝,葉色蔥蘢的棕樹漸漸長成挺拔之勢。那一刻,父親那滿是皺紋的臉上,終于綻放出難得的笑容。每當他一層一層地剝著棕皮的時候,嘴里還哼起了贊譽棕樹的民謠:“不吃你家飯,沒穿你的衣,每年送你十二張皮。”
隨著棕櫚樹的普遍栽種,棕編匠人也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他們從師父手中接過縫制技藝時,大概未曾料到,手中看似粗糙黯淡的蓑衣,竟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服裝,堪稱衣之“活化石”。
我的表姐夫便是做蓑衣的能手,他們家祖宗三代都擅長彈棉花、做蓑衣,大家都尊稱他們?yōu)椤按貛煾怠?。我小時候偶爾會跟著表姐夫去農家做蓑衣。他們出門時,總會帶上棕鈀、蓑衣針等工具,還帶著徒弟。舊俗里,拜師前要有拜師酒,出師后要有謝恩酒。棕編技藝傳授徒弟一般需要三年時間,徒弟出師后,師父會送給徒弟一套棕編工具、棕包等。農家需要做蓑衣時,一般都會請棕匠上門制作,由主家供飯。通常一件蓑衣需要六個工,棕匠每天開工,都要師父先動手,若是徒弟先動手,便被認為不懂規(guī)矩,會遭到師父的指責。在那一方小小的制作空間里,傳承的不僅僅是手藝,更是一種規(guī)矩與文化。
蓑衣與雨傘之類的雨具相比,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它不僅避雨效果極佳,更重要的是,它能讓勞動者空出兩只手去干活。正因如此,它不僅深受農民雨天勞作時的喜愛,也成為漁夫在雨雪天垂釣時常披的雨具。古往今來,諸多文人墨客在詩詞中都曾描繪過蓑衣的身影。柳宗元筆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勾勒出一幅天地間孤寂清冷的畫面,那身披蓑衣獨自垂釣的老翁,在寒江雪景中,遺世獨立;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出春日里西塞山前的美景,漁夫身著蓑衣,沉醉于這斜風細雨的美好之中,悠然自得;王士禎的“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同樣將蓑衣與漁夫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愜意的氛圍。這些詩詞,無不展現(xiàn)了當時蓑衣的廣泛運用,以及詩人借助蓑衣所營造出的獨特意境。
然而,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新時期防雨的雨布、雨衣等現(xiàn)代雨具的出現(xiàn),古老的蓑衣逐漸被取代,退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如今,它更多地成為旅游紀念品和酒店、飯店內的懷舊裝飾品。前不久,我采訪了本地的戴氏民間工藝大師,他將棕櫚樹葉編制成螞蚱、螳螂、仙鶴、龍、鳳等工藝品,讓棕編技藝得以傳承得更遠更廣。那些精美的工藝品,仿佛在訴說著蓑衣曾經的輝煌,以及它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如今已步入人工智能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各種新奇的事物層出不窮,但蓑衣,仍然是我心靈深處的故鄉(xiāng)。它承載著我兒時的記憶,承載著父輩們辛勤勞作的身影,承載著古老的文化與傳統(tǒng)。每當我們看到蓑衣,或是回憶起與它相關的過往,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對過去歲月的眷戀,對故鄉(xiāng)深深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