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朝鮮空軍曾是東亞地區讓人側目的存在。曾幾何時,它的米格系列戰機如同歷史老照片中褪色的影子,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軍人和百姓的安全感。如今,在周邊國家航空技術一日千里的今天,朝鮮空軍的裝備和體系卻幾乎停留在上世紀末。我國戰機連換幾代,連隱身機殲-20都進入部隊常態化訓練,連東南亞一些國家也能更新空軍裝備,為什么朝鮮不買幾架咱國的戰機,哪怕是稍舊的型號,也好讓空軍“翻新”一下門面?
一、
走進朝鮮空軍博物館,墻上的老照片里,米格-15、米格-17曾經風光無限。1950年代,朝鮮剛剛成立時,蘇聯向其傾斜了大量軍事援助,空軍一度擁有亞洲數一數二的機隊規模。
朝鮮戰爭時期,米格-15與美國F-86的“米格走廊”空戰,被許多朝鮮人至今掛在嘴邊。即便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朝鮮還能成批引進米格-21、米格-23、蘇-25這些型號,雖然比不過歐美頂級戰機,但與韓國、甚至日本的裝備差距并不大。
那時,朝鮮空軍擁有數量優勢,飛行員訓練充足,甚至承擔了部分對外軍事援助任務,向越南、非洲輸出過飛行員和技術人員,這在第三世界國家里極為罕見。
但根基薄弱也在那時埋下。朝鮮本身工業基礎有限,航空發動機、雷達、電子系統都依賴外部。蘇聯援助一旦減少,空軍的維護、訓練、技術升級立即陷入困境。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新政權對朝鮮的軍事出口收緊,既不再低價援助,也無意賒賬出口。上世紀90年代朝鮮遭遇嚴重經濟危機,全國工業幾乎停擺。軍隊不得不把最寶貴的資源傾斜到核武器、導彈、特種部隊上,空軍的維護和換裝不得不靠“縫縫補補”。
2000年后,朝鮮空軍的主力仍是米格-21、殲-7、米格-23、蘇-25等冷戰時期的老機型。少量米格-29是最后一批從蘇聯購入的三代機,但數量極少、維護難度極大。有軍迷打趣說:“全世界還能飛米格-15的地方,除了航空博物館,就是朝鮮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空軍自90年代引進蘇-27后,自主研發突飛猛進,殲-10、殲-16再到隱身殲-20,我國裝備早已跨越了幾個世代。哪怕鄰國韓國也裝備了F-15K、F-35等四、五代機,空中優勢幾乎“代差碾壓”。
這種差距,不僅在技術紙面數據上,更體現在飛行員年訓練小時、后勤體系、配套預警和電子戰能力等全鏈條。朝鮮空軍落后于世界20年以上,并不是因為“不重視”,而是受制于歷史遺留、工業基礎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
二、
“買中國戰機”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但仔細推敲,背后的障礙卻一環扣一環,令人無奈。
根據公開數據,朝鮮的GDP長期在300億美元左右(IMF和世界銀行數據),外匯儲備捉襟見肘。我國主流三代機(如殲-10C)的出口單價普遍在3000萬美元以上(按巴基斯坦采購價推算)。采購1個中隊(一般24架)加上備件、訓練、彈藥、后勤,成本輕松突破10億美元。這對于朝鮮的財政來說,是極難承受的重負。
而現代戰機不是買回來就能飛。每年的維護、升級、飛行訓練、零件更換都要持續花費,航空燃油本身就占據極高的預算。朝鮮的石油進口主要依賴咱國、俄羅斯援助,國內提煉能力有限,航空用油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即便咬牙買幾架,也只能淪為“儀仗隊”,無法大規模提升空軍戰斗力。養活現有機隊都很吃力,更別提高技術含量的新飛機。
先進戰機是一套系統工程,不光是飛機本身。它需要配套的機場基礎設施、地勤保障、現代通信指揮、雷達和電子戰系統、后勤維修廠房,以及數百名受過系統培訓的飛行員、地勤和指揮員。
而朝鮮空軍的現狀,許多機場設施仍停留在冷戰時代。訓練體系以蘇式為主,飛行員年均飛行小時數普遍低于50小時(世界主流空軍為180小時以上)。一些基礎雷達、通訊設備甚至還是70年代水平。
買來一架殲-10、殲-16,如果沒有相應的地面配套、油料供應、維修人才,只能成為“停機場的擺設”。以往有外媒猜測朝鮮曾經希望采購我國戰機,但最后都因“體系不兼容、養不起、用不轉”而作罷。
聯合國安理會自2006年起,針對朝鮮核試與導彈試射連續推出制裁決議,明確禁止向朝鮮出口各類武器和高端技術。我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這些決議的支持方,也需要履行國際承諾。
即使我們有意,也不可能公開向朝鮮出口主戰裝備。對朝軍事貿易不僅涉及外交風險,還會引發地區緊張、給我國自身帶來制裁與輿論壓力。更現實的是,朝鮮即便繞過聯合國制裁偷偷采購,運輸、安裝、維護、后期補給全部困難重重。
朝鮮決策層并非不清楚空軍落后,而是基于現實條件做出了“重點投入”。過去二十年,朝鮮把有限的經濟和技術投入到彈道導彈和核能力上,尋求通過“非對稱作戰”獲得戰略威懾。
多次試射短、中、遠程彈道導彈,以及核試驗,都是在資源極度有限情況下的戰略選擇。與其用有限的外匯購入少量無法改變大局的戰機,不如加大對導彈、無人機、網絡作戰等領域的投入。這種思路在朝鮮高層和軍隊內部獲得了共識。
“主體思想”是朝鮮數十年來奉行的路線。對外部依賴越少,越有安全感。引進高端武器不僅是經濟和技術問題,還意味著對外部維護、配件和人員培訓的長期依賴。
一旦形成依賴,出現突發情況或外交緊張,空軍核心戰力就可能受控于外部力量。朝鮮對此始終高度警惕,寧愿慢慢修修補補,也不愿將命門交出去。
三、
如果說高層的軍備抉擇距離普通百姓遙遠,朝鮮空軍的“落后感”卻早已滲入平民生活。
一位邊境口岸的客運司機回憶,上世紀90年代,他還能時常看到對岸機場偶爾有戰機升空。到2010年代,飛機轟鳴聲越來越少,偶有大活動,聽說還是為了練隊形。
韓國、俄羅斯游客偶爾“打卡”朝鮮的民航機場,發現大部分機庫停放的都是二戰后期和冷戰初期的飛機。一些曾來中國參加飛行培訓的朝鮮學員,也感慨“國內上天機會有限,哪怕訓練科目都以地面為主”。
對比之下,鄰國中國甚至越南、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國家,都實現了國產戰機的換代升級。巴基斯坦空軍2019年大批裝備中國“梟龍”戰機,近年還引進了殲-10C。印度、印尼等國通過購買、引進技術,至少保證了基礎空軍現代化。
普通朝鮮人很難看到現代戰機在天空翱翔,這種心理落差是實實在在的。但從體制到外交,所有人都明白這種現狀暫時無法改變。
國際社會看待朝鮮空軍,多用“陳舊”“落后”“不透明”等詞匯。軍事分析者常常關注其數量、性能、老化程度,但很少有人真正體會到,這是一個被困住的、無奈的選擇。
現有的戰略判斷下,空軍“落后”不是懶政、不懂現代化,而是權衡之后的主動放棄。有限的錢、有限的能源、有限的國際空間,只能換取有限的安全感。
未來朝鮮空軍是否會換裝我國戰機?短期看幾無可能。中長期只有當半島局勢緩和、制裁減輕、經濟改善、合作恢復,這個問題才有現實的討論空間。而那一天要等多久,沒有人能下結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