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銀鱈魚、黃辣丁等水產品和茄子、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共飲一池水”?
在位于漢臺區七里街道金華村的睿智現代都市農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正以具體、生動的面貌良性循環運轉著。
5月14日,記者步入園內,看到一排排現代化設施大棚整齊排列。最大的一個菜魚共生水培種植大棚里,15個長47米、寬1.3米、高0.4米的長方形磚砌蔬菜池一字排開。多個白色泡沫板在蔬菜池內嚴絲合縫地縱向擺放,每個上面都有30個種植籃,生菜、茄子和黃瓜等應季蔬菜在種植籃內茁壯生長。
這里看上去和普通設施農業大棚并無二致,但走進其中,淙淙水流聲暴露了其中的玄機。
睿智現代都市農業園區負責人張漢春一把掀起白色泡沫板,只見韭菜淡黃色的根系發達,布滿了整個泡沫板,“與土培種植不同,蔬菜在水中生長會自然形成這種水生根,根系發達說明蔬菜的生長情況非常好。”
蔬菜池中有些許浮萍,水看上去很清澈,池子底部白色管道橫貫其中,增氧設備正在運轉,水流聲正是源于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從去年4月開園運行時就用的水,還能如此清澈都得益于24小時運轉的‘魚菜共生’系統。”張漢春說。
與傳統農田不同,這里的蔬菜生長在連接水產養殖的“魚菜共生”系統中。該系統通過智能循環裝置,將6個養殖池與50座種植大棚連為一體,形成“魚肥水—水澆菜—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閉環。
張漢春介紹,“魚菜共生”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環保、高效節能。養魚的水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正好是蔬菜生長所需要的養分,蔬菜根系又能凈化水質,減少換水頻率。既節省了水資源,又避免了化肥使用,產出的蔬菜和魚類都是綠色無公害產品,市場認可度很高。
科技為農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富了周邊的群眾。62歲的村民郝光翠在園區之初就在此務工,最近她和工友們忙于為水培黃瓜吊蔓和打側枝,“園區離我家很近,騎電動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我主要負責育苗、栽菜和田間管理,活也不重,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我挺滿意的。”
市民殷玉花和閨蜜們花了700元在園區內租了一分地。3月,她們把西紅柿、黃瓜、辣椒、豆角的幼苗悉心種進地里。最近黃瓜成熟了,喜歡拍攝視頻記錄生活的她,和閨蜜們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上紅色格子圍裙、系上了頭巾。蝴蝶在田間輕舞,眾人享受著收獲的喜悅。
據悉,該園區年產蔬菜6萬余斤、魚類3萬余斤,年產值達200萬元,通過租賃菜園、觀光采摘、研學活動等新業態,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戶均年增收5萬元,園區還積極探索農業產業“接二連三”發展,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
科技賦能農業,智慧引領未來。該園區運用“魚菜共生”現代農業模式,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成為漢臺區推進“五個農業”的生動實踐,讓農業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張漢春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計劃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新業態,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讓他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